初评丨《绝密较量》:“绝”在信仰张扬,“密”在虚实之间
危机白热升级,交锋从暗转明。
随着杨光(张鲁一饰)对海外情报组织墨斯商贸的步步逼近和赵亚苧(高圆圆 饰)身份疑团的逐渐揭开,《绝密较量》的收视热度也开始迅速攀高。
作为国剧市场最为稀缺的题材之一,国安剧《绝密较量》自4月28日“空降”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后,便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绝密较量》开播当天收视率便突破了3%,登顶日榜。开播后,《绝密较量》每日的收视率都有所增长,4月30日已达到3.628%,收视份额则达到了15.317%。
与收视同步飘红的还有讨论度。截至4月30日晚,《绝密较量》全网热搜累计60+个,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1亿次。在五花八门的热烈讨论中,类似“你被借的身份证可能被拿去干啥了?”“被间谍当棋子的悲惨一生”“现在的间谍都能隔空偷数据了”等关于情节的深度讨论,占了大多数。
这充分说明,《绝密较量》既凭借现实风格唤起了观众的共情和关心,又具备精巧的戏剧性和“卷入感”给人引人入胜的观感。作为一部特殊的行业剧,主创团队在艺术虚构和行业写实之间找到了精准平衡,拍出了国安工作的险难绝。
跌宕案情侧写暗战之险神奇、神秘和神圣。
如果要用几个词提炼国家安全工作的特点,这三“神”应当说最为准确。
其中,排在首位的“神奇”,实际上对应的是国家安全工作充满“不确定性”的特点和由此而生的奇险。
国安工作者处理的是关涉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技术等安全的重大问题,形势复杂多变,随时都可能“行到水穷处”。但抱着“坐看云起时”的心态以静制动一般是不行的。更多时候,国安任务需要工作者发挥主动性、抽丝剥茧,加速“柳暗花明时”的到来。
《绝密较量》的前8集就开门见山地突出了这一点。在这场围绕第四代核电技术的间谍行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间谍组织的手段之狠辣、预谋之深远,也看到了国安工作者的步步紧逼和智勇双全。
为了窃取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间谍组织先是布置“棋子”杀手实施暗杀,阻止中国和海外相关方的技术合作。在“治标”行动成功后,又策划了“治本”行动——针对我国核电技术关键人物,先用重金收买,利诱不成,便痛下杀手,以求窃取技术资料。在窃取行动失败后,又更加猖狂地派出专业杀手组队,对我国核研究机构进行攻击。
在弹幕上,有观众打出了“8集倒下7个人”的受害者清单。这其中有因公受伤的国安工作者,被暗杀的技术大拿,还有被间谍利用的牺牲品,被无辜牵连的老百姓……这样的情节编织环环相扣,生成了跌宕起伏、引入入胜的戏剧效果。
面对间谍组织编织的险局,国安工作者则一次次舍身犯险、追踪线索。从一开始的被动防御,到逐渐靠近真相,最终布下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天罗地网。
“国安工作是为了避免问题,提前预判,提早解决,等出事情的时候,已经失败了。”《绝密较量》借老国安人张柏青(石兆琪 饰)之口描述了国家安全工作的特殊性。但总有一些险情和破坏难以预判,总有一些险恶行动需要国安工作者和间谍正面“硬刚”。《绝密较量》拍的就是这种情境。
值得一提的是,《绝密较量》还通过对赵亚苧神秘身份的刻画,为剧集营造了另一悬念层次。
她以负责国际交流的顶级公关人的形象出场,走路带风、八面玲珑,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只要她出现的地方就会有间谍破坏行动。然而,正当杨光对她产生合理怀疑时,她又在危难时刻“美救英雄”,成为杨光的救命恩人。
她究竟是被迫卷入谍战漩涡的公关人还是一个层次超出我们想象的高级间谍?赵亚苧和杨光的后续纠葛,应当要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复杂。
写人走实,写事向虚在“神奇”之外,国安工作给普通人留下的更深刻的印象当属“神秘”。
隐蔽战线工作有可公开和不可公开之分。对于谍战剧、反特剧而言,因为时间距离的拉开,可供创作参考的可公开部分越来越多。但国安工作是正在发生的隐蔽斗争,不可公开的性质更强。现实生活中,被公开报道的国安英雄人物都少之又少。即便被报道,英雄的生平信息也很大程度上不能公开。
如何在不过多反映国安工作“门道”的同时,拍出国安工作的真实感?这是《绝密较量》创作的最大难点,也是我在点开这部剧之前最大的担忧。
然而,在看完前8集后,悬着的心已然落地。可以确信,主创找到了“写人走实,写事向虚”的巧妙创作方法,让《绝密较量》较好地兼顾了现实主义风格和类型化的表达。
写人走实是指对国安工作人员群像的真实塑造,包括忘我的精神、严谨的态度、超强的能力和严格的纪律性等。
以杨光为例,他不是飞天遁地的“超级英雄”,也不是能调动“三军”的关键人物。他就是一个燕平国家安全局的副处长,一个需要亲自上阵布排、追击嫌犯的基层工作者。在工作失误时,他需要向上级深刻检讨。在下属因公受伤时,他会痛心疾首。在日常工作时,他会和整个处室的同事插科打诨。熬夜加班时,他甚至还得自掏腰包点外卖慰劳下属。
但就是这么一个基层国安工作者,他有咬定线索不放松的韧劲,有不惧与间谍组织短兵相接的勇气,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工作智慧。
《绝密较量》中,像杨光这样生动的国安工作者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包括看似喜剧人实则胆大心细的行动科科长黎剑,性格直爽、精通网络安全技术的高材生田子薇,以及正直宽厚、沉稳老练的局长张柏青等等。
正是这一群鲜活的国安工作者和他们落地的工作状态,给了《绝密较量》具有“卷入性”的真实质感。
写事向虚是指涉及到具体对抗手段时,发挥艺术虚构的想象力,以表现出正邪交锋的惊险性、复杂性为宗旨。
比如,在表现间谍组织企图盗窃第四代核电技术关键文件的情节时,《绝密较量》用了随车跟踪,远程窃取数据的设计。要问在真实的国安工作中,一线工作者有没有遭遇过间谍远程窃密的攻击,答案肯定是有的。但要问具体的窃取手段,文件传输的界面以及我方反窃取的方法,是不是《绝密较量》中呈现的那样,答案一定是不是。因为这涉及到具体工作细节,需要艺术化虚构加工。
但这种虚构并不影响《绝密较量》的艺术完整性。
毕竟,当观众看到间谍差一点就盗窃得手时,是货真价实地“悬着心”。这就说明,主创运用类型手法,艺术化地表现国安工作复杂性和危险性的宗旨达到了。
我们身边的隐秘和伟大国安工作的最后一个“神”是“神圣”。
就像《绝密较量》中所呈现的,国安工作不是谍战“爽剧”。
跟我们惯常的想象不同,国安工作人员从来不是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甚至,在工作中还可能处处掣肘、时时碰壁。他们也没有光鲜生活、名利加身,甚至常常为了工作要隐姓埋名、风餐露宿。
这是因为,间谍们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国安工作者要依法依规办事,工作中还有严格的纪律需要遵守。法规和纪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保护国安工作者的手段。
落实到剧情里,我们就会看到,国安工作者往往需要在跟敌人的一次次较量中成长,经过多个回合,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最终把坏人绳之以法。在取得一次较量的胜利后,他们也无瑕庆功,稍作调整后便又迅速投入新的工作。因为国家的安全和百姓的安稳,一时半刻都少不了他们的守护。
然而,因为国安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对这群为和稳盛世负重前行的人了解并不多。
《绝密较量》对国安工作者的生动诠释,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身边的隐秘而伟大,让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被看见,让普通人的致敬和感激有了载体。这就是拍国安剧的最大意义之所在吧!
【文/卞芸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