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人不能惯,越惯越混蛋

李舟 5天前 阅读数 43 #职场

资料来源:《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初平元年

董卓被袁绍气得够呛,立马急吼吼地悬赏捉拿袁绍。

这时候,周毖和伍琼站了出来,一脸诚恳地对董卓说道:“废立皇帝这种大事,哪是一般人能懂的。袁绍那家伙就是胆子小,被吓跑了,没啥坏心思。您要是现在急着悬赏抓他,那可就捅了马蜂窝啦,肯定会激起公开反叛。”

董卓眉头一皱,问道:“那依你们之见呢?”

周毖接着说:“袁氏家族四代人都当大官,门生故吏到处都是。要是袁绍召集豪杰起兵,其他人肯定也会跟着闹事,到时候崤山以东可就都不归您管啦。不如赦免他,给他个郡守当当,他一高兴,肯定就不会起兵了。”

董卓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派使臣去关东,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还封了个邟乡侯。

不仅如此,又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

袁绍这边接到任命,表面上对董卓感恩戴德,暗地里联络各方豪杰,准备找机会起兵讨伐董卓。

而董卓还以为自己这一招“宽容”之计很高明,正做着继续掌控天下的美梦。

他哪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自己看似聪明的决策,实则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糊涂。

董卓在洛阳那可是威风得很,拥强兵、挟皇帝、掌朝政,群臣的生死全捏在他手里。

当时董卓要废立皇帝,多数大臣都吓得不敢吭声,像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还有蔡邕、杨彪这些人,都选择了沉默。

可袁绍倒好,孤身一人就敢站出来反对董卓,这胆子可不是一般的大。

后来袁绍外逃,董卓居然还以为袁绍能收买,觉得只要给袁绍个太守当当,袁绍就不会起兵造反了。

他重新任命袁绍、袁术、曹操等人以朝廷官职,这哪是什么明智之举,分明就是妥协,想拿官职拉拢人。

但董卓这想法可太天真了。

袁绍外逃的直接原因就是不同意他废立皇帝,这是主动和董卓对着干,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拉拢的。

在洛阳的时候,袁绍完全处于被动,都敢反对董卓,现在跑回冀州,脱离了董卓的势力范围,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董卓这一招,还以为自己走对了,实际上注定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

2、分析利弊。

现实生活里啊,谁不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呢?

遇到事儿,第一反应就是分析利弊,这太正常不过了。

我有个朋友老张,之前他公司有个晋升机会。

这机会可难得,升上去工资涨不少,还能管几个人,多有面子。

但有个问题,想升上去就得给领导送点礼,走点关系。

老张这人平时挺讲原则,最看不惯这些歪门邪道。

可这次,他犹豫了。

他跟我念叨,说要是送吧,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心里不得劲儿;要是不送,这机会可能就错过了,以后再想升可就难了。

我跟他说,你就分析分析利弊呗。

他仔细琢磨了琢磨,送礼虽然违背原则,但好处太多了,工资涨了,生活能改善,在公司的地位也不一样了。

要是不送,说不定以后就被边缘化了。

最后,老张还是咬了咬牙,给领导送了礼,顺利升了职。

他跟我说,其实心里还是有点愧疚,但看到工资条上多出来的数字,又觉得值了。

你看,这就是现实。

大多数人口中的道德和原则,在利益面前,还真得让让路。

咱不能说这是不对,毕竟人得生活,得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就像做生意,有时候为了拿下订单,可能得做出一些妥协。

只要这妥协不违法乱纪,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了利益,让让原则也没啥大不了的。

毕竟,先保证了自己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去谈其他的嘛。

3、得寸进尺。

很多人认为,能忍的就忍一下,能让的就让一下,大家和和气气的多好。

可有时候,你这么做了,换来的却是别人的得寸进尺。

老刘,是个老好人。

平时谁找他帮忙,他都一口答应,哪怕自己忙得脚不沾地。

办公室里有啥脏活累活,他也从不推辞。

一开始,大家还挺感激他,可时间一长,有些人就觉得他好欺负。

分任务的时候,专挑重的给他,出了问题还往他身上推。

老刘呢,还是一味地忍让,结果那些人越来越过分。

其实啊,就算你想当好人,也得有手段才行。

就像那句话说的,要做到心中有佛,手中有刀。

你不能对所有人都一个样,得看人下菜碟。要是碰到那些不讲道理、得寸进尺的人,你就得硬气起来。

人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

人这东西,就是不能惯,越惯越混蛋。你越让着他,他就越嚣张。

就像有些亲戚,你每次借钱都答应,到最后他不但不还,还觉得你是应该的。

还有些朋友,你对他掏心掏肺,他却在你背后说坏话。

所以啊,得学会保护自己,该拒绝的时候就拒绝,该强硬的时候就强硬。

别总想着当老好人,最后委屈了自己,还让别人看不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李舟

李舟

站在人性角度,理解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