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春风,吹绿创新原野——最高法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综述

中国法院网 19小时前 阅读数 1 #推荐

惠风和畅,万物焕新。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最高法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于春日暖阳中拉开帷幕。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在宣传周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全面介绍2024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最新进展,并揭晓8件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为这场知识产权保护的年度盛事拉开帷幕。

此次宣传周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全国法院知识产权案件法律适用问题年度报告(2024年)》,8件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年度报告、裁判要旨摘要,举行2场公开开庭,并于4月24日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及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典型案例。

自春日的首场发布启幕,一系列宣传活动凭借翔实的数据与丰硕的实践成果,精心绘制出一幅司法护航创新的“年度画卷”。人民法院以立体化的保护体系筑牢创新基石、以精细化的裁判规则点亮发展航向、以国际化的治理视野勾勒保护蓝图,为知识产权保护绘就最鲜明的法治底色。

多维发布彰显保护实效

4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和司法新举措展现着人民法院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担当——

公正高效司法,全国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近53万件,审结54万余件,结案数、审限内结案率平稳上升,审判质效持续提升。在460件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44.2%,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在“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中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金额达6.4亿余元,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

强化科技创新司法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对涉科技创新领域审判工作提出25条共98项指导意见,覆盖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领域;

健全专业化审判机构建设,全国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达30个,具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达558家,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持续优化。

……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过去一年,人民法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职能,健全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裁判规则,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各项举措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强化创新权益保障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以高水平司法护航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陶凯元表示,人民法院将持续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司法力量。

各地法院的探索实践也体现在同步发布的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中,被收录进本次知产宣传周期间发布的《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里。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三次科创企业座谈会,走访省内重点科创企业,确保司法服务与创新需求同频共振。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AI文生图案”,支持人工智能依法应用,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健康科学发展。

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在一起涉标准必要专利纠纷案件中,积极推动纠纷化解,促成包括涉案专利在内的171件半导体存储专利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帮助国内半导体企业“化干戈为玉帛”。

在激励创新创造、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文化繁荣方面,人民法院步履不停。这份沉甸甸的年度答卷,既是对“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向着知识产权强国目标迈进的坚实步履。

刑事保护实现精准打击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最具有威慑力的方式,是严格保护最直接的体现,也是知识产权民事、行政保护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最高法民三庭庭长李剑表示。

周中,4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典型案例。《解释》自2025年4月26日起施行,作为“两高”对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准备的一份特殊“礼物”。

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呈现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等特点,社会各界创新创作主体对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需求日益强烈。《解释》坚持依法严格保护原则,降低入罪标准、增加入罪情形、规定从重处罚条款、提高罚金适用上限,对实践中许多疑难问题作出回应和进一步明确。

与《解释》同期发布的还有9件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典型案例。它们不仅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

以龙某等假冒注册商标案为例,通过对商品的功能、用途、主要原料、消费对象等关键要素进行精准界定,司法机关从实质层面厘清了侵权行为的性质,从而有效打击了制售假冒医用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一案例不仅是对《解释》中“同一种商品”认定规则的生动实践,更凸显了司法机关对民生领域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面对技术革新带来的复杂法律挑战,在刘某生、刘某侵犯著作权案中,司法机关精准认定刘某生、刘某提供“加密狗”等新型规避技术措施装置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果断对这一“技术源头”予以严厉打击,有效切断了侵权产业链的供应,充分展现了刑事司法在数字经济领域应对犯罪行为的精准打击能力。

“《解释》制定过程中,严格落实法秩序统一原则,实现刑事法律规范与知识产权部门法规定之间的协调,同时又兼顾刑法保护的特殊性,加强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副厅长刘太宗在发布会上说。

以裁判规则为纲,以典型案例为鉴。司法机关将刑事保护的威慑力精准转化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创新活力的法治动能。

全球视野展现司法担当

“现在宣判。”“全体起立!”

4月25日上午,伴随着案件审判长、最高法知产法庭副庭长朱理宣读裁判文书的声音,庭审现场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庄严的审判席上。在高悬的国徽之下,正义的判决再次为保护种业知识产权落槌定音。

这一周,最高法知产法庭公开开庭的脚步未曾停歇。4月23日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涉“网络会话关联及管理技术”专利无效行政纠纷案,4月25日对恒某种业有限公司与河南金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一案进行公开宣判。

一位在23日参加旁听庭审现场的代表对记者说:“本次庭审充分展现了人民法院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信息公开、司法透明的基本立场。从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对技术细节的梳理、专利文本的解读,还是对法律标准的适用判断,都体现出极强的专业能力和精准把控。”在25日公开宣判后,旁听人员表示,合议庭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专业素养。恒某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也对法院依法公正审理案件、维护种业公平竞争秩序、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深表感谢:“今天的判决不仅是我们公司个案的胜利,更让种业行业看到了法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

记者了解到,今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最高法知产法庭公开开庭审理的两起案件,均涉及外国当事人或外国权利人,且相关企业均为各自领域的知名企业。作为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构,最高法知产法庭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治理,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为知识产权国际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最高法知产法庭年度报告显示,法庭6年来新收涉外案件年均增长23.2%,全年共新收当事人一方为外国主体的涉外案件437件,审结373件。在“热稳定葡糖淀粉酶”发明专利侵权案中,依法判决支持丹麦某公司高达2300余万元的诉讼请求。案件审结后,丹麦王国驻华大使专门致信最高人民法院张军院长表示感谢,认为“法庭裁判展示了中国公正、透明、非歧视的司法环境,有力增强了外国企业投身中国市场的信心”。

通过每一个具体案例,我国作为负责任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国的形象得以树立与彰显,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筑牢了坚实的法治根基。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到中国法院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我国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之一。

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各项精彩纷呈的活动,处处彰显着人民法院对“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的深刻诠释。站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起点,人民法院正以司法的力度、温度与高度,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司法的底气与力量,不断书写司法护航创新的时代答卷。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孙陈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中国法院网

中国法院网

中国法院网大鱼号由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主办。提供最权威的法院信息、最快捷的案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