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情绪稳定?这10句话你不容错过。
有一次我在超市,一位母亲正被她哭闹的儿子弄得手足无措。
那个小男孩显然情绪失控,因为他没能得到想要的玩具。
母亲气得叹了口气,低声说了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颤:这种情景何其熟悉,这句话又何其常见。
情绪管理的黄金期大多数家长或许不会意识到,孩子的情绪管理其实有一个“黄金期”。
心理学研究显示,3-12岁是孩子情绪管理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孩子的“情绪脑”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正确的语言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频语言清单与效果你可能会疑惑,到底什么样的语言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其实,这里有一套高频使用的语言清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或是在比赛中失败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理解你的委屈,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 这种共情的话语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情绪自然也会随之舒缓。
而在孩子因为某些事发怒时,可以对他轻声说:“你可以生气,但要学着用语言表达。” 这样的话术允许孩子有情绪,但也给予了他们表达情绪的方法。
或许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对一些事情的恐惧,比如害怕黑暗或打针。
当我们的孩子表现出同样的恐惧时,不妨用鼓励的语言来安抚他们:“害怕其实是在保护自己,你真聪明。”这句话不仅能消除孩子的恐惧,还能够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更积极的认知。
“我特别欣赏你努力的样子!”这是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中提到的一句话,比起强调孩子的天赋,夸奖他们的努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韧性。
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在面对困难,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不断尝试,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需要帮助时,记得爸爸妈妈永远在这里。”让孩子知道,父母会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
这种安全感对于孩子的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再比如,当孩子摔跤后趴在地上大哭时,递上纸巾,蹲下来和他平视说:“你可以哭,但哭完要像消防员叔叔一样解决问题。”这不仅教会了孩子如何处理情绪,还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父母语言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承认,甚至会逃避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用一句“犯错不会让爱减少,反而让爸爸妈妈更佩服你承认的勇气。”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你可以分享自己的错误,告诉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看到孩子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问题时,比如用袜子给玩偶做帽子,不妨问问他:“你的思考很有创意,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这种询问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
每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比如考试失利时,也可以尝试这样的话术:“暂时做不到没关系,还记得你学骑车的过程吗?”这是将他们过去的成功经验与眼前的挫折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找到自信。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方法,在孩子情绪达到了一个点时,给他们选择权:“你需要安慰还是解决方法?
妈妈随时待命。”这不仅赋予了他们情绪的主导权,也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支持永远在身边。
情绪稳定的孩子背后,离不开会说“软话”的父母。
语言的力量,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情绪,也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
当这些语言和关怀替代了责备和冷漠,孩子不仅能获得情绪的安稳,也会在未来面对挫折时能够更坚强。
想象一下十年后,当孩子再次遇到挫折,是那句“别哭了真丢人”响起,还是“我理解你的委屈”在脑海中回荡?
用这10句话在孩子情绪中枢种下心理的“疫苗”,在面对负面情绪的侵袭时,他们会拥有一份无形的抗体。
这也许就是育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远胜过任何物质财富。
温柔的言语,坚定的支持,这些会陪伴孩子一生。
这些不是技巧,而是我们作为父母用心去塑造孩子的一种爱的方式,也是他们从小培养起的情绪免疫力。
希望这些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话,能让更多的孩子在成长路上感受到温暖与支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