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冠阳过以后,几乎人人都查出肺结节,北京医生揭开真相!
不知道怎么回事,自从新冠过后,很多人在体检时都发现,自己的肺部多出了个“结节”!
一听这个词绝大多数人都心里一跳,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癌症”,毕竟在新冠时期,病毒总是“精准狙击”我们的肺部。
难道说这些所谓的结节,真的是病毒带来的后遗症吗?

简单点讲,肺结节就是肺里长了个“小疙瘩”,在CT影像上看着像个圆形或不规则的小点,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
如果超过3厘米,那就叫“肺部肿块”,性质可能更复杂。
肺结节的种类不少,有孤立性的小结节,也有看着像磨玻璃一样的“磨玻璃结节”,还有些带点钙化的硬疙瘩。

很多人一听“结节”就慌了,觉得这玩意儿听起来就不像好东西。
其实肺结节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大城市。

更重要的是,90%到95%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压根不会变成癌。
就像你脸上长了颗小痣,盯着它看可能觉得碍眼,但它多半不会给你惹麻烦。
那为什么这个“小疙瘩”会出现在肺里?

可能是以前得过肺炎、支气管炎留下的“疤痕”,也可能是吸入了空气里的污染物,比如雾霾里的PM2.5,甚至家里炒菜的油烟都可能有点贡献。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肺结核、真菌感染,甚至身体里的某些良性肿瘤,也可能表现为结节。
总之肺结节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它一直都在,只是现在被我们“揪”出来了。

新冠疫情后,体检发现肺结节的人确实多了,北京三甲医院的放射科医生甚至说,过去一年看到的肺结节病例,差不多是之前三年的总和。
而新冠病毒确实可能对肺部造成一些影响,感染新冠后,有些人会出现轻微的肺部炎症,甚至形成小的纤维化病灶。
这些在CT上看起来就像是结节,尤其是那种模糊的“磨玻璃结节”。

有医生提到,新冠感染后发现的结节,很多是病毒引起的暂时性变化。
身体恢复后,这些结节可能会慢慢缩小,甚至完全消失。
换句话说,新冠可能会让肺部暂时“挂点彩”,但不一定是永久的。

不过也不是所有阳康后的结节都跟新冠直接相关,有些人以前没做过CT,肺里可能早就有了结节,只是新冠后才查出来,误以为是病毒搞的鬼。
再加上阳康后,很多人咳嗽、气短老不好,就担心肺部出了大问题,主动跑去做CT。

以前可能几年才体检一次的人,现在一年查好几次。
那查的人多了,发现结节的概率自然就高了。
这就像你平时不收拾屋子,突然大扫除,角落里的灰尘全翻出来了。

除了新冠和CT的因素,肺结节的增多还跟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脱不了干系。
北方的冬天,雾霾经常来“捣乱”,空气里的PM2.5对肺部就是一种慢性刺激。
吸烟、包括二手烟也是造成肺部结节的原因,烟草里的有害物质会让肺部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加上现在很多人作息不规律,熬夜、压力大,身体免疫力下降,肺部更容易出现小问题。
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像给肺结节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不过查出肺结节后,也不要误以为是“癌症”自己吓自己,其实肺结节的风险高低,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你的结节小于6到8毫米,而且是孤立性的,边缘也挺光滑,那95%以上都是良性的。
这种结节就像你家墙角的小霉点,看着不舒服,但不会闹出大乱子。
尤其是年轻人,肺结节大多是炎症留下的“纪念品”,过几个月复查,可能就没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结节都“人畜无害”,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来判断风险。
如果结节超过8毫米,那么恶性风险就会增加,而像边缘毛糙、像分了叶、带着毛刺的结节,可能也不是什么善茬。
还有就是结节里如果出现空洞或钙化,可能也会有问题。如果这种结节长期不消退,或者慢慢长大,就得进一步检查了。

查出肺结节后,正确的做法其实是“盯住它”,而不是“吓破胆”或者“装没事”。
大部分肺结节不需要立刻治疗,关键是定期复查。如果是低风险的小结节,医生通常建议3到6个月复查一次,看看它有没有长大或变化。
如果复查几次都没什么动静,就可以延长到一年查一次。对于那些高风险的结节,可能需要做增强CT、PET-CT,甚至活检来确认性质。

有些人在发现身体里长结节后,就喜欢上网找“偏方”,什么清肺茶、虫草汤、灵芝孢子粉,喝了一堆,结果结节没变化,肝肾还出了问题。
但其实这些东西没什么科学依据,乱吃可能适得其反。有问题直接找呼吸科或胸外科的医生,别被养生博主忽悠了。
肺结节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癌症判决书”。与其被结节吓得团团转,不如把它当作一个契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戒烟、运动、少熬夜、定期体检,这些简单的事,比任何“神药”都管用。
肺是身体的“呼吸工厂”,它很娇气,但也很坚韧。
只要好好爱护,它会陪你走很远的路。别等下次CT报告再来提醒你,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肺多点关爱吧。
信息来源:
京报网《“阳康”后出现肺结节?医生:不要过于害怕!》
北青网《“阳康”后,太多人查出肺结节,到底要不要紧?医生发出重要提醒》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