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银行售卖的金条疑似掺假,那些失去的公信力该如何找回?

永明评小说 2天前 阅读数 0 #社会

5月7日,有网友称其朋友在某地的某银行购买了投资金条,结果却发现金条内部有黑色杂质!也就是说网友的朋友在银行买到了假金条。

这件事情可大了!现在已经没有退路可言了,要不就是银行相关人员进去,要不就是造谣的网友进去。必须得有人担起此次事件的责任,给大家一个交代!

我们都知道,在银行买的金条如果想要银行回购的话,要求必须是包装完整,也就是未进行拆封的金条。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如果不拆封,就无法鉴定金条的真假,如果拆封,银行就不会进行回购。

因为在银行购买金条的客户多用于投资,所以买回来大多数也就丢在一边,等到价格涨上去了再卖掉。

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百姓对于银行的信任,根本不会怀疑银行会售卖假金条。

银行不相信客户,但客户必须无条件相信银行。

而爆出这次银行金条掺假的网友是想打一件金首饰,想到银行购买的投资金条要便宜一些,于是就在当地某银行购买了投资金条,然后马不停蹄的就来到金店准备打首饰。

谁知当金店店员剪开金条后,竟发现里面掺杂着许多黑色杂质。

网友立即拿着掺假的金条找到银行,谁知银行工作人员却一口咬定是金店掉包了金条。结果银行没想到的是,金店有着全程的录音录像。

当时网友拿着金条来到金店的时候,金店店员就开始录音录像,从顾客走进金店,拆封,验货,金条内部检查出杂质,全部被一一记录了下来。

并且金条上的编号和logo都还在,和银行出具的单子也能对上,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顾客也没有办法伪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金条。

于是在绝对的证据面前,银行也没有办法继续推诿,只得承认金条是从银行卖出去的。

如果确定售卖的这块金条掺假,这个假金条是谁做的?目的是什么?假金条的数量有多少?那些本该制作真金条的黄金又到了谁的口袋?银行内部又有多少人参与其中?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需要说清楚的,并不是简简单单承认今天是假的就能草草了事。这背后牵扯的又是一大波人老百姓口中所谓的天龙人。

令人费解的是,5月7号爆出这件事情,又在网上引起了重大舆情,但却没有听到有公安机关介入的信息。

如果是普通百姓敢售卖掺假黄金,早被请进去喝几百遍茶了。

别人举报银行售卖假金条,不能让银行自己查自己吧?那能查出什么东西?开始还死不承认金条是自己卖的,如果不是有录音录像,是不是就把屎盆子扣到了金店老板头上?

5月8日,有新闻工作人员联系到涉事银行,对方称正在调查,暂不对外作出任何回应,等事情核实清楚后,会有专人回应。

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各种让人叹为观止的离奇事件被报道出来,都引发了较大的网络舆情,严重影响了相关单位的公信力。

王佳佳法官案,山西订婚QJ案,长沙隔空QJ案,以及刚刚发生的青岛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的案件,都让国家司法机构的公信力严重受损。

然后就是北京协和的四家四事件,北大医学部的水硕事件,某知名教授大学论文造假事件,以及各种各样学院桃色新闻,让百姓对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都产生了严重怀疑。

再有就是成立仅6天的公司,竟然拍的江西第三大水库20年的承包经营权。退一步说,水库是当初的老百姓肩挑手扛一点一点挖出来的,承包出去的费用是否分到了百姓手中?

被问及事件情况,只会说程序合法合规,没有问题。如此荒唐的操作,如此潦草的回答,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然而面对广大网友的质疑和询问,那些相关的官媒只会关闭评论区,当一只缩头乌龟,以为只要切断网友和自己链接的渠道,事情就会逐渐消弭。

事情可以随着时间慢慢被淡忘,但是百姓对公信力信任的削减却在逐步增加。

广大百姓具有监督和批评的权利,所有企事业单位也有接受批评监督的义务,所以应该要求所有企事业单位的官媒账号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关闭评论,切断这条最快速也是最直接接触广大百姓的渠道。

顺便问一下,你是从哪件事开始不相信那些所谓的官媒的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永明评小说

永明评小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