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羊不吃草
编辑|娱叔
引言每一部宫廷剧中除了皇子嫔妃,还有一些重要的角色。
那就是侍奉“主子”的宫女和太监们。
也可以说,皇家贵族过上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功不可没。

但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奴才始终是主子的附属品。
宫女太监们耗尽心力侍奉皇室,却连基本尊严都无从谈起,稍有差池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可,山人自有妙计。
现在,我们为了驱走困意,靠着“冰美式”完成业绩。
而过去,在这红墙碧瓦的“牢笼中”,苍耳便是宫女太监们的求生密码之一。
可这些布满尖刺的“生命维持剂”,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时代悲歌?

孙耀庭,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他最初的目的是想“超近道”,从而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却成了全村的“笑话”。

刚踏入十九世纪的第二年,孙耀庭便降生在这个“尴尬”的时代。
那时的中国还未“苏醒”,清政府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们更是流离失所。
这样的环境下,他从小便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为了能活下去,尚且年幼的孙耀庭,决定孤注一掷——净身进宫。

起初,这种不光彩的事儿,必然是被全家人所否定的。
但孙耀庭决绝的态度,和家中尚有其他三个兄弟能够传宗接代,令他最终得偿所愿。
尽管那时的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但躺在床上接受“净身”的那刻,他满脑子幻想着未来的富裕生活。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在剧痛中仍对“净身”一事毫不后悔。
虽然下刀很快,但当时的医疗和家庭条件令孙耀庭醒来却很慢。
大约是太过疼痛,孙耀庭足足昏睡了三日才缓缓睁开双眼。

他环视周围,大家落寞的目光仿佛如身下那冰冷的床板。
他因失血过多而发白的嘴唇艰难微张,颤巍巍的问道:“没成功吗?”。
但接下来的消息,远比他刚挨得那刀更痛。

武昌起义的炮火声轰灭了他的所有幻想,清朝亡了。
溥仪在养心殿无奈签下的《退位诏书》。
但对于那时的中国来说,这不仅宣告着清朝的灭亡,更象征着新的曙光。
那些被时代抛下的 “蝼蚁”,此刻却在这方封闭的天地里,开始了更残酷的生存之战。

历史的巨轮虽不会为蝼蚁停留,但紫禁城的红墙依然存在。
清帝虽已退位,但仍然保留了他们前皇室的居所。
虽限制了自由,但溥仪和一众妃嫔们的吃穿用度还照旧,这同时也给了孙耀庭一次机会。

就这样,孙耀庭踏入了紫禁城中,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
但他却从追梦者成为了求生者。
初入宫廷的孙耀庭被分配到司房扫洒,每日目睹高阶太监对低位宫人动辄打骂,深知“往上爬”是唯一活路。

刚被时代所抛弃的他,很是珍惜这唯一的机会。
事无巨细,体贴入微的孙耀庭,很快就被婉容知晓,并将其留在自己身边侍奉。

这对于孙耀庭来说,可谓是一步登天。
然而,这份“殊荣”背后,是更严苛的生存考验。

在婉容身边伺候,意味着要格外谨慎,稍有不慎,别说荣华富贵了,就连他的脑袋也难保住。
其他都还相对简单,机巧灵敏的孙耀庭都能应对,但唯独一个难题,久久困扰着他。
那便是夜晚值守。

与现代值夜班不同的是,古时太监们的值守,要时刻注意着主子们的一举一动,这就要求他们不能有一丝困意。
虽然严重违背生理需求,但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
小小的苍耳便成了打工人的“清醒神器”。
苍耳在古代原本是是发散风寒的药材,所以在宫中并不少见。

它质地坚硬,椭圆的外形布满了小刺。
每当孙耀庭值守的时候,他都在鞋中放几颗苍耳。
这不得不让他时刻夹紧脚趾,但凡困意袭来放松脚趾,这布满刺的小玩意便能瞬间将他“叫醒”。
虽然方法“简单粗暴”,但效果甚佳。

鞋底的苍耳刺渐渐被磨钝,恰如他对“荣华富贵”的幻想被实际的深宫岁月所消磨殆尽。
生不逢时,这些无奈的生存智慧,只是为了保住自己那来之不易的工作。
但即使万般小心,他好像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1924 年的北风卷走了紫禁城最后的龙旗,孙耀庭脱下沾满苍耳刺的布鞋,却发现新时代的荆棘早已在前方蔓延。
那个用尖刺对抗困意的旧梦醒来后,他又在更广阔的时代荒原上,看见了无数人正在用另一种方式 “往鞋里藏苍耳”。
如今他已不在,回往他的一生,虽然见证了历史的更迭,但慢慢征途中吃过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而他当初选择用身体残缺换来的生存,不仅是封建制度下无数底层人民的悲惨写照,同样也映照着当下。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已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桎梏,但,我们所放不下的“学历枷锁”,又何尝与他的“净身求生”不同呢?
就像众多深陷考公、考研浪潮中的学子们,他们无不用自己的青春时光作为筹码。
但显然,机会和运气只眷顾那万分之一的人。

大多数全职备考的学子,历经多年,耗尽积蓄仍未上岸。
等他们醒悟,那多个头悬梁锥刺的日夜苦读换来的东西,却变得没有当初那般炙手可热。
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
倘若孙耀庭,当时没有选择净身入宫,亦或是,他选择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

凭他的聪慧和坚韧,定能在其他道路上风生水起。
但,没有倘若。
孙耀庭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的见证,更告诉我们,不要让所谓的“枷锁”限制了我们的人生选择。
“学历枷锁”虽与封建制度下的压迫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无形地束缚。
学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

孙耀庭的鞋底苍耳早已磨平尖刺,但封建制度的阴影却始终影响至今。
如今的我们,虽然身体上的“净身”早已消失,但当我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往鞋里放苍耳时,或许应该反思,此行为,又何尝不是“净身”。

当我们凝视这枚百年前的苍耳时,我们看见的应该更远:“在规则与自由、求生与尊严的生存命题中,如何找到不被扎穿的活法?”
或许,真正的觉醒不是避开尖刺,而是敢于质疑 —— 是谁,让我们的人生之路铺满了必须踩下的苍耳?
部分参考资料:
搜狐|晚清太监孙耀庭口述:夜晚伺候嫔妃时,为啥鞋里都要放一个苍耳
百度百科|孙耀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