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艺人,正式退圈
四月的愚人节玩笑总带着真假难辨的魔幻色彩,但当利路修将全平台简介改为"退圈了"时,社交媒体瞬间炸开的讨论声浪里,分明夹杂着某种时代的叹息。这个曾在选秀舞台上高呼"我要下班"的俄罗斯青年,用最戏剧性的方式完成了他职业生涯的终极行为艺术。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当佛系人设成为真·人生剧本,娱乐圈这场永不落幕的狂欢,是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价值解构?

时间倒回2021年《创造营》的练习室,当其他学员挥汗如雨加练到凌晨时,利路修蜷缩在角落用俄语写诗的画面,像极了每个想逃离996的职场人。这种"反向营业"的荒诞感,让他在101系选秀史上创下奇迹——不想出道却收获全网催更,拒绝营业反而商业价值飙升。心理学教授张明的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消极抵抗"恰好击中了Z世代的心理刚需:在人均内卷的时代,有人替你活出不敢实现的叛逆。
数据或许更具说服力。艺恩咨询《2024明星商业价值报告》显示,利路修代言的睡眠眼罩销量是顶流偶像的3倍,他参与的综艺弹幕中"人间真实"出现频率高达47.8%。这不禁让人想起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的预言:真实感缺失的时代,不完美才是高级人设。
当我们还在讨论"艺人该不该有下班自由"时,抖音上#利老师下班文学大赛#已收获12亿播放量。北漂编剧小王创作的《凌晨四点的下班路》短剧,用黑色幽默解构娱乐圈生存法则,意外捧红"反内卷剧作家"新职业。这种全民二创的狂欢,何尝不是对传统造星工业的温柔抵抗?
退圈经济学:当明星不再是终身职业利路修不是孤例。翻开2023年艺人经纪白皮书,"职业生命周期"词条下新增"主动退圈率"指标,数据显示该数值三年间增长320%。曾在《偶像练习生》爆红的Jeffrey董又霖转型潮牌主理人,其自创品牌"下班CLUB"首月销售额破亿;韩国前女团成员崔雪莉生前未公开的插画集,在NFT市场拍出230ETH高价。这些案例都在重塑我们对"明星价值"的认知。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跟踪研究揭晓了惊人发现:主动退圈艺人的长尾商业价值,平均是强制续约艺人的1.7倍。就像漫威宇宙里退休的钢铁侠手办反而升值,当代粉丝更愿意为"完整人生剧本"买单。这解释了为什么利路修宣布退圈后,其小红书"学习打卡"专栏订阅量暴涨300%——人们追逐的早已不是完美偶像,而是鲜活的生命样本。
重建星粉关系:从崇拜到平视传统追星逻辑正在经历地震式变革。当利路修粉丝后援会转型"终身学习互助社",当超话排行榜出现#和爱豆一起下班#的新晋话题,这种关系重构早就有迹可循。社会学家李银河在最新访谈中指出:"00后正在用'养成系'思维反哺偶像,他们更期待见证而非崇拜。"
打开B站"利路修退圈倒计时"纪念视频,满屏弹幕不再是"哥哥不要走",而是"等我考上研就来莫斯科找你"。这种双向奔赴的成长契约,在粉丝自制的《退圈纪念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人分享雅思7.5分成绩单,有人贴上健身打卡180天记录。与其说他们在告别偶像,不如说在完成某种成人礼。
现象级播客《放学以后》最新一期"和偶像说再见"中,95后听众小鹿的留言引发共鸣:"以前觉得偶像要永远发光,现在明白适时熄灭才是对光芒最好的保存。"这种认知迭代,恰如大英博物馆里那些主动封笔的艺术家,作品因留白而更具想象空间。
结语:在功绩社会按下暂停键站在香港文化中心红毯尽头利路修转身的背影,恍惚间与《楚门的世界》结尾形成时空对话。当所有人都在教我们"永远热泪盈眶",这个俄罗斯青年用斯拉夫式的清醒写下新生存法则:允许自己成为阶段性主角。或许真正的顶流,从来都不是永远站在聚光灯下,而是懂得在掌声最热烈时谢幕。
下次当你加班到深夜,不妨点开利路修的俄语学习vlog。看着那个在贝加尔湖畔晨读的身影,突然就懂了:所谓退圈,不过是把人生舞台的追光灯,调成了适合自己的亮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