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犯下大错为何还被王震说是好人?四渡赤水时支持毛主席是关键

笑看人间事 3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博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曾担任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职务,但在他的领导下,红军遭遇了重大挫折,最终不得不进行长征。博古的决策对当时的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博古同志在历史评价中常常被贴上负面标签,然而在这些批评声中,也存在着不少肯定他的声音。王震将军就曾明确表示,博古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不仅如此,党内其他重要人物,如毛泽东和周恩来,也曾多次公开赞扬博古的为人。这些正面评价表明,尽管博古在某些历史事件中受到争议,但他的人格和贡献依然得到了部分高层领导的认可。博古为何在重大失误后仍获得积极评价?关键在于他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对毛泽东的支持。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博古的政治智慧,也为他在党内赢得了信任和尊重。尽管他在其他方面存在失误,但这一关键时刻的抉择,无疑是他获得正面评价的重要因素。通过支持毛泽东,博古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与党中央一致的立场,这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四渡赤水战役中的支持行为,成为博古历史评价中的重要转折点。

1933年,博古作为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来到中央苏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队伍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导致在对抗国民党“围剿”的过程中接连受挫。根据地和红军力量因此遭受了严重打击。那段时间的失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在政治路线上,过于依赖王明的激进左倾策略,而在军事决策上,则全盘接受了李德的冒险进攻和消极防御方针。红军在实力上远不及国民党军队,正面交锋显然不现实。然而,李德的战略思维导致红军遭受重创。毛泽东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主张采用游击战术。遗憾的是,博古盲目追随李德,不仅无视毛泽东的建议,还将其排除在决策核心之外。在湘江战役中,红军遭遇了长征以来最惨烈的失败。博古意识到自己指挥失误,内心深受打击,陷入极度的自责之中,甚至萌生了以死谢罪的念头,掏出手枪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聂荣臻及时阻止了他的冲动行为,并严厉批评了他这种逃避责任的懦弱表现。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博古的人生轨迹。从那时起,他不再一味追随王明和李德的路线。到了遵义会议,他虚心接受了毛泽东的批评,并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过失。这一转变标志着博古在政治立场和思想认识上的重大突破。要让人承认自己的错误,简直难如登天,甚至比让人放弃生命还要困难。然而,博古不仅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过失,还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努力改正错误。他的这种态度和行为,赢得了众多同志的尊敬和赞赏。在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军委组建了一个新的领导核心,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负责军事指挥。在这个核心小组的带领下,红军部队展开了著名的四渡赤水行动。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展现了红军的灵活机动,也为后续的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

本文重点聚焦于博古,因此关于四渡赤水的具体细节不再展开,仅作简要概述。红军从遵义开始行动,目标是土城。但情报出了差错,敌人已经在土城集结了大批部队。为了避免陷入持久战,红军决定迅速渡过赤水河,转而向扎西方向挺进。在扎西集结后,红军侦察到川军已在长江沿岸布下严密防线,同时从昆明赶来的滇军也迅速逼近,龙云甚至调遣了教导总队参战。面对被包围的风险,毛主席果断采取行动,决定“重新突破”,迅速回师遵义,以出其不意的策略打破敌人的围堵。在第三次跨越赤水河的行动中,红军内部出现了对毛泽东指挥策略的质疑声。许多干部觉得部队绕来绕去,最终又回到了起点,这种来回奔波导致红军在行进过程中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当毛泽东提出第三次渡过赤水的计划时,几乎没有人站在他这一边,甚至有部分人直接写信,强烈建议更换总指挥。在党内,曾有两位重要人物试图取代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一位是负责军事事务的林彪,另一位则是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这两位高层人物在当时都对毛泽东的领导提出了挑战。林彪觉得毛泽东提出的行军方案太绕弯子,就像走弓背一样绕远路。他认为红军应该直接走直线,就像拉紧的弓弦那样,这样更省时省力。林彪坚持认为直线行军才是最佳选择,能更快到达目的地。在军事战略上,最直接的路线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敌方同样明白这一原则。如果红军具备与敌人正面交锋的实力,长征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毛主席对林彪的军事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其过于简单和不成熟,用“你(林彪)还是个孩子,你能理解什么?”来表达对其策略的不认同。林彪搞出了大动静,他直接给中央领导层写信,包括彭德怀、聂荣臻、朱德、周恩来等人,明确提出要换掉毛泽东。这一举动让张闻天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张闻天觉得,林彪这么一闹,确实得考虑调整军事领导层了。他在《中国纪事》中提到,现在的“三人小组”不太合适,得找个更合适的军事领导人来接手。他还暗示,林彪的信是个重要因素,促使他开始考虑换人这件事。

林彪的举动给工作带来了很大阻碍。据毛主席回忆,起初他还有三票支持,后来只剩下一票。他坚决反对攻打打鼓新场,主张绕道四川,但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尽管如此,毛主席依然坚持己见,明确表示:“要么你们采纳我的建议,要么我服从多数决定,没有其他选择。”彭德怀、朱德、聂荣臻等人坚决抵制林彪的提议,他们强调当前革命形势紧迫,此时更换前线指挥极不适宜。他们质问: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若不依靠毛主席的领导,还能依靠谁?你刚刚参与了遵义会议,现在却要反对会议决议,这种立场显然有问题。他们对更换领导持反对态度,但对于采取直接路线的提议,他们也显得摇摆不定,缺乏坚定的立场。关于选择迂回路线,无论是中央还是军事部门的干部,大多数人都持保留意见,要么明确反对,要么选择沉默(即使在三人小组中,王稼祥也未明确表示支持)。在此紧要关头,周恩来与博古相继表态支持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并不意外,他深知蒋介石的为人,坚信唯有毛泽东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因此力挺毛泽东继续执掌红军。博古的支持则更多源于对毛泽东领导才能的认可,他相信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红军能够克服当前困境。两人的支持为毛泽东巩固领导地位提供了重要助力,也为红军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博古的反应挺值得玩味的。遵义会议后,他被撤掉了领导职位,按常理说,这种情况下谁都会有点不满,毕竟会上毛主席是第一个批评他的人。但博古并没有把这些个人得失放在心上,他在革命工作中依然坚定地支持毛主席。这种态度,确实让人佩服。在遵义会议结束后,他作为四位政治局常委之一,公开表态并投票支持毛泽东进入“三人团”。在四渡赤水的关键时期,他明确表示此时更换领导层并不合适,并与李德共同发声,力挺毛主席的决策。这一立场在李德的《中国纪事》和秦铁的《短暂的辉煌-我的父亲博古》中均有记载。

在决策过程中,三人小组中的两位成员达成了共识,政治局会议也不再出现孤立无援的局面。基于这一有利条件,红军部队成功实施了第三次和第四次赤水河渡河行动,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包围网。直到成功突围后,各级领导干部才真正领悟到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和深谋远虑。这一系列行动不仅体现了指挥层的智慧,也展现了红军将士的顽强意志和卓越执行力。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运用,红军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后续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博古的决定不仅有益于党和革命事业,更重要的是他向其他干部展示了自己纠正错误的坚定态度。毛主席对博古的看法也相对积极。此外,除了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的表现,当张国焘试图分裂红军时,博古也公开支持毛主席,并严厉反驳那些企图破坏党中央团结的言论。他明确指出,过去22年里,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从未像现在这样团结一致,任何谣言都无法动摇这种牢固的关系。在红军抵达延安后,博古虽然逐渐退出了中共核心领导层,但毛泽东依然认可他的才干和对党的坚定信念。为此,毛泽东推荐他出任西北办事处主席,并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和南方局组织部部长,继续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倘若没有那次意外坠机,博古同志本可以在党的核心岗位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命运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空难夺走了他的生命。事发后,延安方面特意举办了规模盛大的追悼仪式,深切缅怀包括博古在内的革命烈士。这次公祭活动,实际上是对博古历史地位的一种重新评估。尽管他曾经犯过一些错误,但他在革命事业中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功绩不应被全盘否定。通过这次公祭,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到了博古同志在革命历程中的积极作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笑看人间事

笑看人间事

笑看人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