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年人的悲哀:花几十万培养的子女,到头来却领三四千的工资
春雨淅沥,茶香氤氲。李教授放下茶杯,一句“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开启了我和他关于教育的讨论。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就此缓缓展开。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王,一个35岁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拿着3800元的月薪,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家庭的教育焦虑和几十万的教育投资。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小王的父母是典型的中产家庭,父亲是中学副校长,母亲是国企中层,在当地拥有两套房产,还有双方父母的稳定退休金。他们深信,好的教育是成功的基石,于是从小就将小王送进了私立学校。事与愿违,小王的成绩始终垫底。
小学、初中,小王一直在私立学校就读,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初中毕业,他甚至没能考上普通高中。为了让儿子继续学业,王主任夫妇花了五万块,送小王去复读。当时,很多人都劝他们不如让孩子学门手艺,但他们坚持认为学历至上。
复读一年后,小王勉强考上了一所民办高中。三年的高中,学费、住宿费、补习费,加起来将近二十五万。高考的失利再次打击了这个家庭,小王只达到了专科分数线。不甘心的王主任再次安排儿子复读,最终考取了一所三本院校。
为了所谓的“好大学”,王主任又托关系,花费四十多万,将小王送进了一所私立商学院。许多人劝他别再浪费钱,但他相信,本科文凭会为儿子带来光明的前途。
大学毕业后,小王并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拿着父母给的十万块,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毕业旅行”。从西藏到云南,从日本到韩国,他尽情享受着自由时光。
旅行结束后,王主任开始为儿子规划未来,先是报了公务员考试培训班,连续三年,都以失败告终。之后小王开始找工作,却总是挑三拣四,嫌工资低、嫌辛苦,工作也做不长久。
最令王主任夫妇绝望的是,小王沉迷游戏,对找工作毫无兴趣,全靠父母操心。直到去年,通过关系,小王才找到了一份月薪3800元的工作。
李教授听完我的讲述,不禁感叹:“一个月3800元,确实不高。”我继续说道:“从高中到大学,王主任一家在小王身上投入了近百万。如果当初让他学一门技术,现在的情况或许会截然不同。”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王主任单位新来的技术工人,初中毕业,月收入却过万。而他的儿子,拿着本科文凭,却只能拿着微薄的薪水。
“现在最令人心酸的不是房贷车贷,也不是赡养老人,而是花了几十万培养的孩子,到头来却只能拿这点工资。”王主任的这番话,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酸。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将来父母老了,又能指望他们什么呢?
我和李教授陷入了沉默,窗外的雨已经停了,阳光洒在茶几上,也照亮了这个时代的教育困境。很多家长用金钱堆砌孩子的学历,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当我们过分追求表面的光鲜,忽视了内在的成长,最终收获的可能只是一纸文凭和无尽的遗憾。
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是用金钱铺路,还是激发潜能,帮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在学历至上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