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丧事喜办?被打下一堆飞机的印度,要庆祝战斗取得重大胜利

兰青评历史 2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战场硝烟未散,庆功鼓已喧天,印度战机坠落如雨,“阵风”残骸顶上国际头版,明明输的一塌糊涂,可印度国内却在高唱凯旋歌,声称取得“重大胜利”,甚至开始筹划庆功。

那么为何印度国内舆论却能迅速转化为“重大胜利”的狂欢?这种截然不同的描述,是战场失利的遮掩,还是另有目的?

转败为胜的艺术

近期印巴冲突中,印度空军被巴基斯坦暴揍的消息早已传遍全球,除了包括“阵风”战机在内的5架战斗机被巴空军干掉,另外还有几十架无人机被巴方“清除”,除此之外,印度发射的四枚“大地”弹道导弹中的三枚竟落回自家境内,仅存的一枚则被巴基斯坦的红旗-16防空系统成功拦截。

一连串的军事失利,让印度军方俨然成了国际笑柄。

然而,与战场上的冰冷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国内舆论场上掀起的一股“重大胜利”的宣传热潮,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其对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发动的大规模空袭,并宣称已成功摧毁该城的防空体系。

纵观历史,印度这种将丧事当喜事办,“选择性失明”或“重新定义成功”的艺术,可谓炉火纯青。

英雄的“高光”时刻

早在1962年的边境冲突后,尽管历史记载与实际战况大相径庭,但在印度国内,尤其是电影等大众文化作品中,却涌现出大量描绘“印军大获全胜”的叙事。通过对事实的选择性强调乃至刻意扭曲,来精心编织“伟大的幻象”,其目的无非是塑造国家认同和培育爱国情感。

民众似乎也乐于接受官方提供的版本,例如此次冲突前,印度媒体对“阵风”战斗机极尽吹捧之能事,称其为“游戏规则改变者”,其单价逾2亿美元的天价,更使其承载了非凡的象征意义。

个体军人的形象塑造更是登峰造极。

2019年,飞行员阿比南丹中校的米格-21在冲突中被击落并被俘,归国后,他不仅晋升为上校,获颁代表高级军功的“勇士勋章”,更被总理誉为国家英雄。印方宣称阿比南丹在被击落前成功击落一架巴基斯坦F-16战机。

然而,至今印度也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F-16残骸照片或视频证据,多依赖文字描述和AI生成的模拟影像。

巴方则明确表示,击落阿比南丹的是JF-17“枭龙”战机,F-16并未参与该次空战。事后美方对巴基斯坦F-16机队的例行检查,也显示其数量完整。更有照片显示,阿比南丹的米格-21残骸上,四枚导弹竟无一发射,这“击落敌机”一说,又从何谈起?

巴基斯坦亮剑,信息迷雾渐散

同样,在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的桑托什·巴布上校,被追授“马哈维尔”勋章,并享受国葬待遇,官方颂扬他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

但另有说法指出,他是在率领近六百名携带非制式武器的士兵越境进入中方控制区后,因局势失控、仓皇撤退途中不慎失足坠崖身亡。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诸如撤退中意外溺亡的士兵被描绘成光荣的烈士,侥幸毫发无损逃离险境的则被塑造成“战神”。

这些精心构建的英雄叙事,往往在宝莱坞式的影视作品中找到沃土,各种夸张的英雄主义情节层出不穷:孤胆英雄一人抵挡千军万马,甚至徒手搏击战斗机。

电影《72小时:永不牺牲的烈士》便讲述了士兵贾斯旺·辛格·拉瓦特在一名“恰好出现并倾心于他”的女记者协助下,坚守阵地三天,击毙数百中国士兵后“壮烈牺牲”的传奇。

与之相对,巴基斯坦在此次冲突中的军事应对,被一些观察家形容为“出乎意料的强悍和精准”。巴方消息,包括其副总理等高层官员的表态,都高调强调了中国提供的歼-10C战斗机在对抗包括“阵风”在内的印度战机时取得的成功,JF-17“枭龙”战机也战功卓著。

巴基斯坦宣称,其表现证明了自身拥有可靠的制空反击能力,印度方面,或许低估了对手有效反制的决心与实力。虽然印度在军事体量和技术储备上总体占优,但现代战争的胜负,早已不是单纯的数字游戏,战术执行和外部支援往往能左右战局。

“表演式战争”的代价

在信息战场上,印度政府被指试图通过影响媒体和网络管制来引导公众认知。然而,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图片和视频,时常会打破官方叙事的滤镜。

例如,除了飞机损失,还有消息称印军一个雷达站和两个临时指挥所在巴基斯坦的导弹袭击中被毁,这些细节在印度主流媒体上却鲜有提及。这种将挫折包装成战略胜利或士气成就的策略,尤其在可能临近选举等国内政治考量下,极易造成认知与现实的脱节。

长此以往,不仅可能误导公众,甚至可能损害军队自身的现实评估能力。国际上,西方大国对此次冲突的反应多为呼吁克制,并未明显偏袒任何一方,这使得印度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孤立。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因其与中国的战略协同,国际地位反而有所提升。

有分析认为,这些军事上的失误以及伴随的叙事“魔术”,可能会拖慢印度追求全球大国地位的步伐,埋下长期的隐患。毕竟,当“表演式战争”遭遇可验证的事实时,历史的裁决往往不那么宽容。

宣扬的成功与可观察的现实之间一旦出现巨大裂痕,必然招致审视,也让人质疑这种偏离现实的叙事究竟能持续多久。

不难想象,这些近期的冲突片段,或许不久后又会被精心编排,搬上银幕,届时定然少不了英勇的飞行员、惊险的规避、获救的佳人,以及皆大欢喜的歌舞结局。

只是,当英雄的悲歌被强行谱成凯旋的乐章,历史的真实回响,又能在民众心中激起几分真切的共鸣呢?大幕落下,留给世人的,恐怕不只是掌声与鲜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青评历史

兰青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