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铁幕:过去百年四次贸易战都是如何收场的?
特朗普上台后立刻兑现竞选承诺,在2025年2月宣布对华贸易“超级攻势”,近日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最高提升至145%,同时针对关键技术领域提高至100%以上,这消息一出,国际上简直炸开了锅!
华尔街那边的大佬们也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喊"危险"。但特朗普根本不在乎,还在那儿嚷嚷:"贸易战很容易打赢!"
听着耳熟吧?2018年他就这么说过,结果咋样?美国经济被折腾得够呛,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也变少了。
这都2025年了,特朗普回来了,又开始故技重施。
回头看看历史,那些打贸易战的国家最后都是啥下场?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过去一百年里那几场著名的贸易战,看看它们是怎么打起来的,又是咋收场的。

要说贸易战的鼻祖,非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莫属。
当时正赶上经济大萧条刚开始,美国农民叫苦不迭,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飙升。胡佛总统被逼得没办法,就想出了个"歪招"——提高关税,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
这部法案一出台,把关税拉高到了啥程度?有些商品的进口关税直接飙到90%以上!
平均算下来,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原来的约13%一下蹦到了约45%以上。这啥概念?基本上就是告诉全世界:你们的东西,我不买了!

当时美国国内也有1000多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警告说这是在玩火。但国会根本不听,结果咋样?
全球20多个国家立马报复性地提高了对美国商品的关税。
加拿大把对美国商品的关税提高到30%,英国出台了《进口关税法》针对美国商品,法国、德国、意大利一个接一个地跟进。
国际贸易瞬间崩溃,全球贸易额从1929年到1933年间萎缩了约三分之二,美国出口更是惨跌了约60%!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贸易战导致全球经济进一步萎缩,失业率飙升,社会不满情绪高涨,最终成为了推动极端主义在欧洲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间接助推了二战的爆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评价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灾难性的经济政策之一,它把原本只是经济衰退的问题,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大萧条。"
甭管啥政治立场,经济学家们难得地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贸易战只会把大家拖入深渊。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丰田、索尼这些企业在全球横扫,美国市场更是被日本商品占领,小轿车、彩电、录像机,日本制造几乎无处不在。
1981年,美国对日贸易逆差达到了约180亿美元,到了1987年,这个数字更是翻了一倍多,达到了约420亿美元。
密歇根州的汽车工人们天天上街游行,高喊必须"买美国货"。好莱坞电影里都流行拍日本人如何收购美国企业、买下美国地标的故事,于是当时的里根政府坐不住了,开始对日本发动全面贸易战。

先是1981年对日本汽车实施"自愿出口限制",迫使日本每年对美出口汽车不超过168万辆。
接着又是1983年对日本彩电、摩托车等加征关税。
最狠的还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逼着日本、德国等国同意让美元大幅贬值。
短短几年内,日元兑美元从240:1升值到了120:1,翻了整整一倍!日本出口商一下子被打懵了,原本定价10万日元的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售价从约417美元变成了约833美元,竞争力直线下降。
日本政府急了,为了应对出口下滑带来的经济危机,开始降息刺激内需。
结果钱变便宜了,全都涌向了房地产和股市,把日本经济吹成了个超级大泡沫。
1989年底,东京的房价比纽约高出了数倍,日经指数飙到了38915点(而现在也就3万点左右)。
然后呢?1991年,泡沫破裂,日本经济直接倒地不起,一躺就是30年!
日本从曾经被视为"将要超越美国的经济强国",变成了"失去的三十年"。
日本前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曾在2018年回忆这段历史时撂过一句狠话:"美国的贸易战套路从来没变过,30年前怎么对付日本,现在就怎么对付中国。"
不过,咱们得看到日本当时犯的最大错误:完全受制于美国的安全保护,军事上依赖美国,外交上追随美国,根本没法跟美国硬刚。
这种情况下打贸易战,那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嘛,能赢才怪!

2002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突然宣布,对进口钢铁产品加征最高30%的关税,声称要保护美国钢铁工人的就业。
这一招直接触怒了欧盟和亚洲各国。
为啥小布什敢这么干?当时美国钢铁行业确实不景气,从1997到2001年,有30多家钢铁企业破产,6万多名钢铁工人失业。
加上钢铁企业大多集中在俄亥俄、宾夕法尼亚这些摇摆州,小布什也是有政治考量的。

但他没想到,欧盟反应比想象中凶猛多了。欧盟贸易专员拉米立马放话:"如果美国不撤销钢铁关税,欧盟将对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不光是欧盟,日本、韩国、中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也跟着向WTO提出申诉。
一时间,全球贸易体系风雨飘摇,大家都在等着看美国怎么收场。
2003年11月,WTO专家组最终裁定,美国的钢铁关税违反了WTO规则。
欧盟二话不说,准备对美国哈雷摩托车、佛罗里达橙汁等象征性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而且这些产品都是美国关键州的支柱产业。
小布什慌了,赶紧在2003年12月宣布取消钢铁关税。
这场贸易战从开始到结束,前后只有21个月,美国就认栽了。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后来的调查显示,这场贸易战共拯救了约3500个钢铁工人的工作,但下游用钢产业却因为钢材价格上涨损失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
小布什政府出的这招,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评价这场贸易战时说:"这证明了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注定失败。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独善其身。"
这场贸易战也证明了一点:在有完善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下,蛮横无理的贸易战是打不赢的。
只要有公正的裁判,霸凌者终究会低头。

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打着"301调查"的旗号,对价值约5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随后又把打击面扩大到价值约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10%的附加关税。
到了2019年5月,关税进一步提高到25%。再后来,特朗普政府甚至威胁要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特朗普当时信心满满地说:"贸易战很容易打赢!"
他的逻辑是,美国每年对华贸易逆差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远大于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所以中国会很快屈服。
事实证明,他这回可是彻底看走眼了。
中国立马采取反制措施,对价值约11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包括飞机、汽车、农产品等。
美国农民损失惨重,政府不得不拿出280亿美元补贴农民,相当于把从中国收的关税又倒贴回去了。

最尴尬的是,贸易战期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减反增!
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8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了约4190亿美元,比贸易战前的2016年反而增加了约11.6%。
特朗普玩了半天,结果自己设定的核心目标——降低贸易逆差,一点没达成。
美国民众更是叫苦不迭。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显示,关税成本几乎全部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约800美元。
一直到2020年1月,在国内经济压力和即将到来的大选压力下,特朗普不得不跟中国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承诺分阶段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并要求中国扩大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
这基本上是对贸易战失败的变相承认。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下台后,拜登政府并没有完全取消对华关税,反而有些地方还加强了。

到了今年2025年,特朗普卷土重来,更是把关税当成主打牌。为啥?因为取消关税意味着承认从前政策的失败,政治上不好看。但从经济角度看,这些关税早就该取消了。
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民调显示,64%的美国人认为中美贸易战损害了美国经济,只有26%的人认为有益。
连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都在2021年直言不讳地说:"贸易战的结果表明,关税并不是解决美中经济分歧的有效工具。"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也曾指出:"特朗普政府发动的贸易战,可能是美国外交政策近几十年来最大的战略误判之一。它既没有改变中国的行为,也没有减少贸易逆差,反而伤害了美国自身经济,损害了美国在全球的形象。"

回顾这四场贸易战,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贸易战最后都回到了谈判桌上,以双方妥协告终。
没有一方能彻底让另一方屈服,反而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为啥会这样?这得从全球经济的本质说起。
全球贸易说到底是互惠互利的,不是零和游戏。你卖我买,我卖你买,大家都能得到好处。
一旦打起贸易战,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就被破坏了,结果必然是双输。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指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单边挑起贸易战就像是在装满汽油的房间里点火柴。表面上看,你是在惩罚对手,实际上却是在伤害全球经济体系,最终火势蔓延,自己也会被烧到。"

这四场贸易战还告诉我们,发起贸易战的国家往往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对手的韧性。
美国每次都以为自己可以轻松获胜,结果每次都吃了亏。尤其是面对经济规模相当的对手(如今天的中国),贸易战的代价更是高昂。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专家们指出:"在产业链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全球体系。贸易战看似是国家间的较量,实际上受伤的是两国的企业和消费者。"
看看现在特朗普又要对中国征收145%的关税,这不是又要重蹈覆辙吗?估计之后美国的通胀率得再蹦高几个点,美国消费者的口袋又得遭殃。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给我国提了个醒: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内需市场,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贸易战虽然没有赢家,但抗打击能力强的国家,受伤会更轻一些。
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意气用事只会自讨苦吃。
希望美国那边的决策者能少走点弯路,早点悬崖勒马。
毕竟,贸易战的历史教训已经够多了。
参考资料: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美国关税政策的经济影响评估》(2023年版)世界贸易组织《全球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历史回顾》(2022年)摩根士丹利《全球贸易战经济影响评估报告》(2024年2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