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气最大的会试是哪一科?顺治六年己丑科,创下了三个记录

碧海蒼山玉宇 2周前 (04-11) 阅读数 5 #历史

清代科举制度中的文举,共计开设112科,录取的进士人数约达27000人。无论是开科频次,亦或是进士录取规模,均超越此前各朝。然而,值得深入探究的是,在这众多的进士科中,竟无任何一科可与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举相媲美,后者以“千年龙虎榜”之名著称于世。

若于112科之中择取“大清首科”,依御史之见,顺治六年己丑科堪称夺目。此科会试所育人才虽非登峰造极,却呈现出三大显著特质。

【一是殿试级别高】

顺治时期,会试共举办八届,各届录取进士人数总体颇为可观。其中,顺治六年己丑科会试录取人数达395名,于各届录取人数中位居次席,仅逊于顺治十二年与雍正八年两次会试(此两届录取人数均为399名)。此现象与彼时特定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大清初定中原,百业待举,全国范围内各省在统一进程中,对官员的需求极为迫切,人才缺口较大。

己丑科殿试的举行,处于特定历史时段。前一年,清王朝完成对两广地区的接管。旋即,吏部向顺治帝奏报,称两广地区自督抚藩臬等高级官员,至道府州县各级官员,出现数百官职空缺。在当时的情形下,短时间内难以寻觅足够合适人选予以补任。

此六人即刚林、祁充格、范文程、洪承畴、宁完我与宋权,皆为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帝作此人事布局,蕴含两层深意:

一方面,凭借当朝大儒与名臣的严格甄选,旨在从这批贡士里遴选出具有培养潜力者,进而委以要职;另一方面,此举亦彰显朝廷对科举选拔的高度重视,期望新科进士能够不辱使命,无愧于皇恩浩荡。

自彼时起,清代后续各届殿试的读卷官阵容,均未超越此前规模。其构成通常以两名大学士担任领衔之职,同时搭配协办大学士,或为进士出身的尚书,人数大致维持在三至四人。

【二是朝考后马上换上官服赴任】

自进士科考中式至实际授予官职,其间存在一个较为漫长的流程。自康熙朝以降,常规程序为:科举放榜之后,旋即举行朝考,以此甄别新晋进士中何人可入选为庶吉士。而对于朝考落选的新晋进士,吏部则会进行铨选,进而授予相应官职。

铨选过程通常历时较长。依循既定原则,唯有官缺出现空缺,方可进行掣签。在此流程中,一部分人员会被分派至各部院展开试用,历经这一阶段的实践锻炼后,方获授实职;而另一部分则被外放至各省,由督抚依据实际需求,为其安排具体职务,或担任知县之职,或承担临时性的差遣任务。由此可见,自进士获取功名直至实际授予官职,整个过程至少需时数年。

依据《郎潜纪闻》《啸亭杂录》等史料所载,己丑科获外放之新科进士,于当年六月之前,皆由吏部授以官职,并奉命即刻履职。

在封建王朝的官员任用体系中,存在一种特殊情形,即不经实际履职考察或试用阶段,便直接授予官员实职。此现象仅于顺治一朝有所呈现。自康熙皇帝登基即位,构建起新的官僚选拔任用秩序后,新科进士便不再享有这类授职待遇。

【三是授官起点高】

据史料记载,“时两广甫定,二甲进士均获授参议之职,三甲进士则授知府,且分派至两广等省份候补任用”。然而,御史对此记载持有异议,认为其有夸大之嫌。盖参政(正四品)与参议(从四品),于清初乃布政使下属官员,属地方中高级官职序列,故而“二甲进士皆授参议”这一情形,实难契合实际状况。

在己丑科殿试中,二甲进士共计七十七人。其中,部分人员被遴选为庶吉士或留任京官。而剩余人员中,数量不少于二十人。与此同时,两广地区正副参议之职位,仅有四个空缺。鉴于此,显然无法将这二十人以上的剩余二甲进士皆任命为两广参议。

所谓“三甲授知府”的说法,实乃言过其实。以己丑科为例,该科三甲进士共计315名。即便假定其中100人获外放任职,亦绝无可能皆授知府之职。需知,仅两广地区,府级行政区划总计不过21个,加之其他省份的职位空缺,无论如何,亦难以满足100人之数。

经御史对相关官方文献详加稽考,载有:“顺治己丑年,新晋进士中,有二十余人被即刻委以道府之职,并分发至两广地区。”此说可信度颇高,与两广地区道府实际官职空缺状况较为契合。

自顺治六年起至清末,其间官员任用格局呈现出显著特点。在此期间,能获委任为道府者,即便仅有二十余人,亦堪称极为罕见之特例,且此情形下,往往还会有人获任五品知州,或同知、通判之职。然而,自顺治六年之后直至清朝末年,如此局面便再未重现。

实际上,自康熙中期以降,新科进士所获任职多为知县之位。彼时,国家渐趋安定,在此背景下,不仅官员授职难度持续攀升,正常的晋升提拔亦面临重重阻碍。于清代,据相关研究显示,至少半数知县终其一生,皆难以突破正七品这一行政品级限制。

在清代科举的历史脉络中,顺治六年己丑科会试占据着极为独特的地位。此科会试不仅在诸多历史文献记载中被频繁提及,且因其特殊性,故而被御史以“清代第一科”予以定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碧海蒼山玉宇

碧海蒼山玉宇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