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双休日”制度。火车票实名制的他去世了

牛马君 1周前 (05-03) 阅读数 3 #推荐

2025年5月1日,91岁的医学翻译泰斗王贤才在南昌与世长辞。这位老人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译介事业,五千万字的译著铺就了中外医学交流的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命运多舛的译书路:四十年五译《希氏》

1934年王贤才出生于上海的医学世家,1956年从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辗转多地医院行医。青年时期偶遇世界医学经典《希氏内科学》,便立誓要将其翻译成中文。谁料这条译书之路竟走得惊心动魄:

1958年因直言苏联医学缺陷而被打为"右派",40万字初译稿付之一炬;

1961年摘帽后重译第11版,又因"四清"运动被迫再次焚毁手稿;

特殊时期被判刑12年,却在山西监狱中完成第13版340万字翻译。

改革开放后,面对不断更新的医学成果,他两度放弃即将出版的译稿,耗时近20年五译其书,最终独立完成第15版1070万字翻译,成为全球唯一独力译就这部"医学圣经"的学者。这套译著被卫生部评为"医学翻译特别奖",至今仍是中国医学生的案头经典。

提案改变中国:从双休日到实名制

作为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王贤才在的200余件提案中,有三项制度深刻塑造了现代生活:

双休日制度:1995年联合提交提案,推动国务院当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五天工作制,让亿万劳动者告别"单休时代";

火车票实名制:在20世纪末就预见票务乱象,提案促成铁路系统改革,为电子购票奠定基础;

银行储蓄实名制:规范金融秩序的同时,为移动支付时代账户的安全筑牢根基。

译海孤灯照医林

退休后王贤才笔耕不辍,又将《西氏内科学》21、22版共1415万字译为中文,最终达成43部译著、逾5000万字的惊人成就。他主编的《英中医学辞海》开创我国医学辞书先河,获国家图书最高奖。九三学社追忆这位"九三楷模"时评价:"他以一人之力完成百人工程,用译笔打开中国医学通向世界的大门。"

斯人已逝,但每个周末的闲暇时光、火车站台的热水供应、银行账户的安全保障,都在无声诉说着这位老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正如他翻译的医学经典滋养着医者仁心,他推动的制度革新将继续守护寻常百姓的人间烟火。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牛马君

牛马君

生活的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