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藩中康熙的亲戚,最先投降还参与平叛,为何仍被凌迟处死?

时光旧影的追梦师 1个月前 (02-26) 阅读数 78 #推荐

【前言】康熙时最动荡莫过三藩之乱,各地藩王纷纷反抗。两大头目,一死于病,一郁卒狱中。最后一位虽兵微势弱,却遭凌迟处死,被切成一片又一片。靖南王与他人有何异样?他在政乱中扮演何角色,又为何会以如此悲惨的方式离世?

【强悍的家世背景】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曾任明朝将领毛文龙麾下参将。毛文龙在明末辽东地位显赫,以皮岛为据点频繁偷袭,抗击后金。其悲剧结局众所周知,故不详述。这位杰出将领终遭袁崇焕斩杀,对耿仲明事业冲击甚巨。失却领袖,他迷茫前路。审度时局,耿仲明果断投身日益强盛的努尔赤麾下。

归降后,他归入正黄旗,成为清军一份子,深得努尔赤信任。因此,在清军入关之际,他获多尔衮青睐,随多尔衮南征,英勇作战,立下显赫战功。征战中,他作用重大,为清朝统一建功立业,被封靖南王。此爵位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也是对耿家的肯定,自此耿家成为清朝统治阶层的重要势力。耿精忠之父耿继茂承袭靖南王爵,续为清廷效力,作用显著。他平定多处叛乱,并致力于与清廷交好,表明耿家虽出身明将,但现唯愿尽心大清,无他念。

因此,耿精忠承袭爵位后,生活极为惬意。前辈已奠定坚实基础,只要不生事端,便无忧。身为长子,他备受宠溺,自幼便在优渥环境中成长。耿父早有筹谋,欲借皇家联姻巩固家族。因此,耿精忠迎娶豪格之女,成为额驸,既添家族荣光,又获皇亲身份,借此在朝中赢得更多支持与资源。

【一时失足千古恨】然而,耿精忠虽背景强大,却不满足。各地藩王非但不感恩清廷,反而更嚣张。如吴三桂,仅他在云南的开销就近千万两,且手握当地兵权。

无论哪位皇帝,都会对这些人感到不悦。加之吴三桂对皇室态度挑衅,故削藩之事,即便康熙未行,雍正亦可能采取此举。从藩王角度看削藩,他们认为大清基业有己之功,难免自满。削藩之举随即引发朝廷动荡,有支持有反对,而吴三桂对此尤为不能容忍。平西王吴三桂首倡反清,以“兴明”为号,疾速攻取云、贵、川三省。此举震撼朝廷,亦迫使众藩王面临重要选择。

诸藩王面临削藩,吴三桂率先行动,如将三人共系一绳。平南王犹豫,其子尚之信却支持吴。耿精忠初观望,后权衡利弊,亦加入行列。他在福州力挺吴三桂,为表决心,无视部属劝阻,诛杀了福建总督。讽刺的是,他竟以造福百姓为幌子,企图收揽民心,而所杀之人恰是当地最受爱戴的官员。他自封总统兵马大将军,分兵三路攻浙赣,声势浩大。而吴三桂起兵初期势不可挡,清军溃逃,令康熙苦恼。耿精忠见状心生希望,幻想与吴推翻清廷后,自己能在新朝获封亲王。

【早已奠定的失败】事实上,这三位藩王间确有利益冲突。吴三桂野心勃勃,欲称帝;而其他两位则志在复明,双方在目标上存在明显分歧。另外,他与郑经间的冲突,致使耿军无法获取台湾援助。军费短缺,士兵生计困难,更无法谈及作战之事。

尤为令人诟病的是,耿精忠自始至终未获百姓拥戴,其构想从未真正顾及百姓利益。百姓历经连年战火,唯愿安宁,而耿精忠之举反致他们陷入更重灾难。耿精忠投身三藩之乱,缘由诸多。一来,吴三桂兵马强盛,耿精忠料其或能得胜,遂决定依附,意在新政权中稳固自身地位与权益。康熙的撤藩令使耿精忠感到威胁,他不甘心放弃福建特权,深知撤藩将致其失去所有,沦为普通臣子,甚至遭清廷清算。于是,为守护既得利益,耿精忠决定铤而走险。

然而,耿精忠的叛乱很快被清军镇压,他被迫投降,并恳请给予赎罪机会,主动请缨攻打郑经的军队。他虽投降,但两面派的作风未获康熙宽恕。身为自家人却反叛,反叛后又无耻投降,攻击旧盟友。此等行径,康熙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时光旧影的追梦师

时光旧影的追梦师

时光旧影的追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