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泉州和徽州,实话实说:闽南人和徽州人的处世之道天差地别

仙姬再逃 2周前 (04-01) 阅读数 768 #旅游

站在泉州洛阳桥的余晖之中,转头又深陷于徽州屯溪老街的暮色之内——明明皆属于江南这片地界,不过这两处水土所孕育出的人情世故,却好似被武夷山脉分隔成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卷。

一个像扬帆的商船领航者,一个像守着歙砚的教书先生。

这趟行走让我恍然大悟:闽南人与徽州人,隔着的岂止是一盏铁观音的距离!

文化血脉:刺桐城的海派豪情vs徽墨里的儒雅传承

闽南人血脉里淌着“拼”字诀。

宋元时期,泉州市舶司的蕃商踏遍南海,如今的泉州后生仔谈生意开场必说:“阮闽南郎,爱拼才会赢!”

这话不虚,从明代李贽敢为天下先的“异端”学说,到现今遍布东南亚的百年侨批馆,连泡功夫茶都要讲究“三道出海”的仪式感。

徽州人却似一方陈年徽墨,历久弥醇。

许国石坊下编竹篾的老匠,能从程朱理学聊到胡适新学,末了轻叹:“慌甚?文章要细细磨。”

这份气度,深深铭刻在骨血之中;徽商在走遍天下之时展现出的精明,胡开文墨庄所蕴含着的匠心,而且就连蒸个毛豆腐,都需要“三晒三酵”。

徽州朋友请我尝石头粿时念叨:“祖上胡雪岩纵横商海半世纪,如今嘛该雕砚的雕砚,该著书的著书。”

传世技艺:千帆竞渡的手艺江湖vs笔墨春秋的文脉守望

泉州德化白瓷的釉光照亮过马可·波罗的眼,老师傅捏着观音衣袂说:“早年郑和的船队载着这些宝贝下西洋,现在年轻匠人雕冰墩墩照样拿捏。”

在开元寺旁边的金苍绣坊中,七旬的阿婆正穿针引线。“这种唐代宫廷绣法呀,整个中国也就仅仅剩下我们三十七个传人了呢。”

徽州人把“文房四宝”酿成了活化石,歙县老墨工边捶打松烟,边说道:“苏东坡曾经用过的‘李廷珪墨’,需要捶打十万次呢,而现在的学生墨,也得捶打足有九千九百次。”

在泾县宣纸厂,捞纸师傅踩着那历经千年都未曾改变的节奏;“蔡伦传承下来的古老方法,水温即便差半度,那先前的努力便都付诸东流了。”

连宏村写生的美院学生都知道:“画坏百张不如悟透一张。”

生活之道:码头茶馆的烟火气vs书院天井的松涛声

泉州的破晓始于法石港的讨海号子

天后宫边的茶铺,老板一边斟茶,一边说:“这泡肉桂呀,要如同做生意一般,头道呢能醒神;二道呢可入味;三道呢便能定乾坤!”

梧林侨乡的红砖厝里,九十四岁的南洋阿嬷还在教孙女唱:“雨落天留客,人勤天唔惊”

徽州的清晨却浸在墨香里

西递敬爱堂前,孩童蘸清水临《孝经》开篇;卖花渔村的盆景匠修剪梅花桩:“急甚?这株宋梅我爷爷盘了六十年。”

就连阳产土楼的农家乐,傍晚六点,准时飘出酒酿香:“老祖宗定下的饭时,皇帝来了。”

当海丝遇见文脉,交织出华夏的刚柔并济

中秋灯会那夜,泉州点亮了千年祈风石刻,徽州燃起八百座祠堂烛火,瞧呀,蟳埔女头上戴着簪花围的饰品,跟东海的月亮相互映照着;歙砚匠人的刻刀,缓缓地从那些金星纹路上面划过。

实际上,“向海而生”和“耕读传家”这两种观念,在大唐盛世那个时候,就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啦。

闽南人用拼搏丈量世界;徽州人以笔墨对话古今。

这两脉文化,一个教会我们,破浪乘风;一个叮嘱我们,静水流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仙姬再逃

仙姬再逃

记录和分享一些旅游文章!一名生活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