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可吗?郑强眼中的高校榜单:北大第一、吉大第三、清华第四
郑强作为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至今为止口碑依旧褒贬不一,喜欢郑强的人,认为他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流”;不喜欢郑强的人认为他是“哗众取宠”。
郑强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
郑强同样有着诸多荣誉称号,如:中国好校长、首届“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等。
这样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其对于高等教育的看法总是独树一帜的,在一次中学演讲中,郑强谈及各大高校的排行榜单时,就给出了这样一份结果。
一般高校榜单的排名,依据的有综合评分、社会认可度、甚至是高质量论文的数量等等,但郑强对高校排名,依据的是1977年,也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各大高校培养本科院士校友的数量。
对于这个排名,网上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郑强是选择了一个对浙大最有利的排名方式,结果偏私,会有人认可吗?;也有人认为,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高校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郑强的标准,1977年后,北大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中有38人成为了院士,因此排名第一;而浙大紧随其后,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中有37人成为了院士,被誉为国内高校“天花板”的清华大学,1977年后只培养出了33位院士,因此排在了第四名。
若是以这份榜单为准,那浙大“小清华”的称号,都是贬低了浙大的实力,毕竟按照郑强的标准,浙大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北大,而清华连前三名都排不进去,只能排在第四位。
最出人意料的是第三名,是一所末流的985大学——吉林大学,吉大本科生中有36人成长为院士,这一结果的确出乎意料,看来这些年,吉大的科研实力和校友资源都被严重低估了。
近些年成长为“网络神校”的军中清华,国防科技大培养出了15名院士,排在第十三位,有家长对这一结果表示失望,但实际上国科大毕竟学科数量少而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后能培养出15名院士已经很有实力了。
以郑强的标准来看,除了清华北大实力能排在前五之外,华五高校中实力最强的就是浙大,其次是南大和中科大,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表现就有些逊色了,勉强保住中游的位置。
虽然郑强的标准比较新奇,但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浙大的特聘教授,出来做演讲肯定要多宣传对浙大有利的方面,表面演讲,实际上也是在为来年的生源争夺战做准备。
但有网友从客观角度评价这份榜单,认为这份数据,对那些后来合并的高校有优势,因此只能参考,至于我国各行各业的优秀杰出人物,也有不少人功成名就却不是院士。
像屠呦呦,她在科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发现青蒿素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她并未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难道只通过院士的身份,就能判定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吗?很显然院士不是评价个人价值的全部标准,自然也不能成为评价高校实力的全部依据。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