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寻访剑仙

道友且留步 2个月前 (02-26) 阅读数 48 #推荐

南怀瑾是杰出的国学大师,以其对儒释道三教的精深研究和广泛传播而闻名。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儒家四书五经等经典有深入的研究,并涉猎诸子百家,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年轻时他对道法尤为着迷,尤其是那些关于剑仙——据说剑仙能以气御剑,在百步之外取人性命,甚至能将剑炼化成液体藏于体内,化为金光杀人于无形。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汇的动荡时期。南怀瑾当时约二十岁出头,正在浙江一所学校攻读文学和哲学,同时兼修武术,以强身健体并探究传统文化中的奥秘。

他曾在课余时间翻阅大量古籍,从《列仙传》到《道教仙术》,里面对剑仙的描述让他心驰神往。一次,他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家旧书肆中,偶然淘到一本破旧的道家手抄本,书中提及四川鹄鸣山隐居着一位名叫王青风的道长。据说精通以气御剑之术,甚至炼化了一柄金质小剑。

南怀瑾读罢,心中燃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他要亲自前往四川,寻找这位剑仙,学习传说中的飞剑绝技。

此事南怀瑾尚未有正式的工作,仅靠在学校做些助教工作维持生计,收入微薄。在1937年夏,正值暑假,他决定去寻访剑仙。

南怀瑾的家乡浙江乐清距离四川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便,战乱频发,前往四川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他先从乐清乘船沿江而下至上海,再转乘火车前往重庆。火车颠簸,车厢拥挤,他带着简单的行李:几本书、一套换洗衣物和少量盘缠。在车上度过了数日,抵达重庆后,他又换乘一辆破旧的长途汽车,辗转来到四川境内的一个小镇。

鹄鸣山位于四川东部,山势险峻,道路崎岖,从小镇到山脚尚需步行一日。

南怀瑾背着背包,沿着乡间小路前行,由于当时没有具体的图纸,所以他一路边问边走。

在路边歇息时,向村民打听鹄鸣山的方位。一位赶牛车的老农告诉他:“鹄鸣山啊,那是个偏僻地方,山上有座破道观,听说住着个老道士,叫啥王青风,挺神秘的,那地方一般没啥人去。”

次日清晨,他终于抵达鹄鸣山脚。

山下有个小村庄,村民多以耕作为生。南怀瑾走进村中向村民询问,有个村民奇怪的说:“你要找王道长?他在山顶的道观里住着,不过他不爱见外人。你这年轻人,跑这么远干啥?”

南怀瑾笑着答道:“我仰慕剑仙之术,想向王道长请教。”

那村民连连摇头,嘀咕道:“剑仙?那都是故事里的事儿。”尽管如此,他还是详细给南怀瑾详细说了上山的路。

鹄鸣山林木葱郁,云雾缭绕,山路陡峭难行。南怀瑾手持一根木杖,边走边喘,汗水湿透衣衫。经过数小时攀登,他终于在黄昏时分抵达山顶。

山巅一座小道观映入眼帘,虽然只有三间小房,但看上去干净整洁,门前两棵老松迎风而立。道观外,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扫地,身着灰色道袍,气度从容。

南怀瑾上前行了道教的拱手礼,自我介绍道:“在下南怀瑾,从浙江而来,久闻王道长剑术高超,特来拜访。”

老人放下扫帚,微微一笑:“贫道王青风,小友远道而来,有何贵干?”南怀瑾见他神态和蔼,心中一喜,直言道:“听闻道长是剑仙,精通以气御剑之术,我自幼仰慕,特来求教。”

王道长听后,微微一笑,摆手请他进观。

道观内陈设简陋,一张木桌、几把竹椅,墙上挂着几幅泛黄的道家三清。王青风煮了一壶山泉茶,两人对坐而谈。

南怀瑾开门见山,询问剑仙修炼之道。王道长呷了一口茶,缓缓道:“剑仙之术,源于道家气功,重在炼气化神。以气御剑,不过是外显之法,真正的精髓在于修心。小友可知,飞剑有有形与无形之分?”

南怀瑾点头,迫不及待地说:“听闻无形之剑需将金质小剑炼化成液体,藏于体内,化为金光杀人于无形,可有此事?”

王青风颔首:“确有此法。铸一寸三分长的小剑,用金质为材,再以道家炼丹术淬炼,融为液态,藏于气海之中。修炼至极,可瞬息杀人。但此法耗时数十载,非凡人所能企及。”南怀瑾听得入神,眼中放光,忙问:“道长可否展示一二,让我开开眼界?”

王道长沉吟片刻,点头道:“也好,便让你见识一番。”他起身带南怀瑾来到道观外的一片空地。夕阳西下,山风轻拂,王青风站在空地中央,闭目调息片刻。只见他猛地睁眼,深吸一口气,口中喷出一股白气。白气如箭般射出,直冲十余米外的一棵山间松树。“咔嚓”一声,树干应声断裂,轰然倒地。

南怀瑾瞪大眼睛,屏住呼吸。

然而,看完之后,他却感到一阵失落。他原以为会看到传说中御剑飞行或者御剑千里斩杀的奇景,但王青风的表演更像是一种高超的气功,虽有威力,却远不如他想象中的神秘。

他皱眉思索片刻,忍不住问道:“道长,这就是飞剑之术吗?”王青风点头:“此乃以气御剑,有形之剑的初级境界。至于无形之剑,贫道尚未修至那般火候。”

南怀瑾沉默了。

他脑海中浮现出书里描述的剑仙形象——踏云而行,飞剑如虹,一念之间取人首级。可眼前的情景,虽令人惊叹,却远未达到他心中的期待。他甚至暗想:“这样的功夫,虽能断树,但若对敌,怕是连手枪都不如。”这种现实与幻想的落差,让他心中五味杂陈。

当晚,南怀瑾留宿道观,与王青风彻夜长谈。王青风见他心有疑惑,便开导道:“小友,剑仙之术,重在修身养性,而非逞一时之勇。你所求的飞剑,或许有人能修成,但真正的力量,在于心,在于道。”

南怀瑾听后,若有所思。

次日清晨,南怀瑾向王青风辞行。他恭敬行礼,谢道:“多谢道长指点,昨夜长谈让我受益匪浅。”

王道长送他下山,临别时赠言:“小友天资聪颖,切勿拘泥于表象,文化之道,方是你真正归宿。”

下山路上,南怀瑾反复思考王道长之言。他渐渐明白,剑仙的传说虽引人入胜,但现实中的修炼更注重内心的提升,而非外在的神通。他决定放弃修习剑术的念头,转而专注于学术研究和道教文化传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道友且留步

道友且留步

世界很大,而我们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