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通信横跨半个地球,监听设备变成废铁?

欧叔侃车 2周前 (04-10) 阅读数 115 #汽车

量子通信,曾经只在科幻电影和小说中才能见到,可现在中国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实用化。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中国北京与南非斯坦陵布什之间相距12900公里的地方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了对图像数据"一次一密"的加密和传输。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让全球科技界震惊不已。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再次领跑全球,实现了从"墨子号"到"济南一号"的技术飞跃,为全球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

什么是量子通信?它与传统通信有什么区别?这项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

说到通信安全,大家可能会想到各种密码学技术。传统的加密通信就像是用一把锁锁住信息,然后把钥匙通过某种方式传给接收方。问题是,如果有人足够聪明,或者计算能力足够强大,这把锁迟早会被撬开。尤其是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很多现有的加密算法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内被破解。

而量子通信则完全不同,它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来保护信息。在量子世界里,有一个奇妙的特性叫量子不确定性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你一旦尝试观测量子态,就会改变它的状态。这就像是一封信,只要有人偷看过,收信人立刻就能知道这封信被人动过了。

量子密钥分发(QKD)是量子通信的核心技术,它允许两个远距离的用户共同生成一串随机密钥,这串密钥只有他们知道,任何试图窃听的人都会留下痕迹。用这串密钥加密的信息,理论上是无法被破解的,因为密钥是真正随机的,而且只使用一次(所谓的"一次一密")。

更厉害的是,量子通信的安全性不依赖于计算复杂度,而是建立在物理学基本原理之上,这意味着即使未来有了再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甚至量子计算机,也无法破解量子加密的信息。在传统的加密方法中,计算机越强,破解的可能性越大;而在量子通信中,即使是拥有无限计算能力的偷听者,也无法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获取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量子通信被称为"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它不仅仅是现有加密技术的升级,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安全范式。

从"墨子号"到"济南一号"

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初期,当时潘建伟教授从欧洲归国后,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量子信息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016年8月,被誉为"世界首颗量子卫星"的"墨子号"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然而,尽管"墨子号"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更多的是一颗科学实验卫星,距离实用化还有一段距离。高昂的成本、有限的覆盖面以及技术上的复杂性,都制约着量子通信的大规模应用。

于是,中国科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将量子通信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2022年7月,中国发射了国际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与"墨子号"相比,"济南一号"的成本只有"墨子号"的二十分之一,卫星自重和载荷重量也降低了约一个数量级,但光源频率却提升了约6倍。这意味着,量子通信技术开始向着小型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更令人惊喜的是,研究团队同时升级了地面站系统,使其变得小巧轻便,甚至可以移动。这些地面站不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专业人员操作,而是能够自动与卫星建立连接,实现实时量子密钥分发。

在最新的实验中,"济南一号"与中国济南、合肥、武汉、北京、上海以及南非的斯泰伦博斯等地面光学站建立了光链路,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

跨越半个地球的量子密钥

本次实验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中国与南非之间相距12900公里的量子密钥共享。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如果我们想在北京和南非之间建立一条直接的量子通信链路,困难重重。量子信息非常脆弱,在光纤中传输的距离有限(目前最远不超过几百公里),而自由空间的直接传输也面临着大气湍流、地球曲率等问题。

而在这次实验中,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聪明的解决方案——使用卫星作为"可信中继"。具体来说,量子微纳卫星首先同北京地面站构建量子通信链路,产生一组量子密钥;随后卫星沿轨道运行至南非上空时,与南非地面站以相同机制创建另一组量子密钥。借助卫星的中继功能,北京站与南非站最终达成密钥同步,并基于此完成通信内容的加密与解密。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低成本小型化诱骗态量子光源技术、复合激光通信的实时密钥提取技术、基于卫星姿控的高精度跟瞄等。这些技术的突破使得密钥生成时效性从过去的数天时间完成提高到单轨实时成码,极大地提升了量子通信的实用性。

这意味着,即使相隔半个地球,两地也能通过量子通信技术实现绝对安全的信息交换。与传统加密方式相比,这种方式不仅更安全,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在成本和效率上也更具优势。

从国家安全到个人隐私

量子通信技术的突破,不仅是科学上的成就,更将对现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那么,这项技术具体能在哪些领域派上用场呢?

首当其冲的是国家安全领域。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国家机密的安全传输变得越来越重要。量子通信技术能够为外交、军事、情报等敏感信息提供绝对安全的传输保障,大大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在国际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拥有自主可控的量子通信技术,将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

金融领域也是量子通信的重要应用场景。金融机构每天处理大量敏感的交易信息和个人数据,对信息安全有极高的要求。使用量子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中国已经开始在一些城市的金融机构间建立量子通信网络,为金融数据传输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

在医疗健康领域,患者的医疗记录、基因数据等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也需要绝对安全的传输和存储方式。量子通信可以为远程医疗、跨机构医疗数据共享等应用提供安全保障,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精准医疗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量子通信还有望逐步应用到个人通信领域,为普通用户提供更安全的通信服务。想象一下,未来我们的手机可能内置量子通信模块,通过量子加密保护我们的通话、短信和网络流量,彻底杜绝信息被窃听的可能性。

不过,要实现量子通信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尽管"济南一号"已经大大降低了成本,但相比传统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设备和运维成本仍然较高。

在这种背景下,量子通信作为一种后量子时代的安全解决方案,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当然,发展量子通信技术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一些国家出于技术竞争或地缘政治考虑,可能对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设置障碍或限制。

但从长远来看,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打破传统通信规则,建立新的全球通信秩序。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先发优势,将为其在未来国际通信体系中赢得更有利的地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欧叔侃车

欧叔侃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