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黑科技潜艇秘闻:德国U型潜艇,速度竟超航母?瓦尔特发动机、液压系统、声呐...真相远比想象复杂!
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些尘封的历史,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撩拨起人们的好奇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二战时期德国的U型潜艇,这玩意儿,在当时可是盟军的心头大患。
说起U型潜艇,不少人脑海中可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艘黑黝黝的钢铁巨兽,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深海之中,如同鬼魅一般,随时准备给盟军的运输船队致命一击。但你可能不知道,在这些“深海狼群”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故事的开端,得从U2502型和XXIII型潜艇说起。这两款潜艇,本应是德国海军寄予厚望的新锐力量,但由于种种可靠性问题,它们的服役时间一拖再拖。这让当时的德国海军高层十分焦虑,毕竟,大西洋海战的局势已经越来越不利于他们了。
当时的德国,一心想把高速潜艇投入到大西洋战场,以扭转战局。虽然这些新型潜艇最终未能真正投入使用,但它们所代表的设计理念,却在后来的潜艇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德国人究竟在潜艇技术上玩了哪些花样呢?
这事儿,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名叫赫尔穆特·瓦尔特的教授。这位老兄,脑子里全是奇思妙想,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设计一种高速潜艇,使用高浓度的过氧化氢作为燃料的燃烧氧化剂。
> “过氧化氢?那不就是双氧水吗?这玩意儿能让潜艇跑得飞快?”
你没听错,就是我们平时用来消毒的双氧水。当然,瓦尔特教授用的可不是普通的双氧水,而是高浓度的过氧化氢,这玩意儿可厉害了,燃烧起来能量巨大。
1942年,德国人一口气建造了四艘原型艇。这些原型艇,已经具备了作战潜艇的特征,据说,它们的水下速度可以达到惊人的24节!要知道,当时很多水面舰艇的速度,也不过如此。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测试过程中,工程师们发现,潜艇的附属部件,比如雷达天线、潜望镜之类的,会严重影响潜艇的水下阻力,导致速度下降。
后来,德国人又设计出了XVIII型潜艇。这款潜艇的设计更加完善,性能也更加强大。但是,由于官僚主义的内斗,以及对常规潜艇的过度依赖,XVIII型潜艇的建造计划最终被搁置了。更要命的是,高浓度的过氧化氢,实在是太危险了,动不动就容易爆炸,这让很多海军官兵心有余悸。
为了避免瓦尔特式潜艇的延误,设计部门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用XVIII型的外形设计,来建造一种快速的电池驱动的XXI型潜艇。
XXI型潜艇,可以说是二战时期德国潜艇技术的集大成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德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搞出了“模块化”生产。他们将潜艇的艇体分成九个部分,在不同的地方建造,然后再运到船厂进行组装。
> 这听起来很像现代汽车的生产方式,对不对?
但问题是,当时的德国,劳动力已经极度稀缺,而且,各个部件的精度也难以保证。这导致XXI型潜艇的部件很难对齐和安装,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
除了模块化生产之外,XXI型潜艇还首次配备了完整的液压主系统。这套系统,可以用来控制潜艇的各种设备,比如鱼雷发射管、舵机等等。但由于设计和工艺上的问题,XXI型潜艇的液压系统经常出现泄漏,这让艇员们苦不堪言。
在潜艇的耐压壳体设计方面,德国人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XXI型潜艇的耐压壳体设计深度为330米,但由于设计方法存在问题,它的实际可用深度只有500英尺,也就是大约150米。这意味着,XXI型潜艇在深海中作战时,很容易被盟军的反潜武器击沉。
聊完了德国潜艇的“硬件”设施,咱们再来看看他们的“软件”——声呐技术。
在二战期间,声呐是探测潜艇的重要手段。德国海军拥有一系列型号各异的声呐设备,用于探测盟军的潜艇。其中,147型声呐,堪称是当时最先进的声呐之一。它可以三维空间追踪U型潜艇,显示距离、深度和方位。
早在1939年,德国海军就广泛装备了声呐。驱逐舰装备的是128型声呐,小炮舰装备的是127型声呐,就连拖网渔船,也装备了123型声呐。而且,这些声呐设备,还在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
121型声呐,是德国海军最早投入量产的可收缩式声呐罩。它于1931年进行测试,并装备在了D、E、F和G级驱逐舰上。
123型声呐,则主要装备在拖网渔船上,用来取代早期的122型声呐。它采用可拆卸式声呐罩,方便维护和更换。
124型声呐,是121型声呐的升级版。它装备在了C、H、J、K和“部落”级驱逐舰上,也是首款配备标准射程记录仪的声呐。
127型声呐,最初是为单桅帆船设计的,但后来被广泛装备在驱逐舰、护卫舰以及盟军舰艇上。有些127型声呐,还配备了“Q”附件,可以提高探测精度。
128型声呐,从1937年开始装备在驱逐舰上。经过多次改进,128型XE后来发展成为了144型声呐。有些128型声呐,也配备了“Q”附件。
除了德国自产的声呐之外,德国海军还使用了一些美国产的声呐。比如,141型声呐,就是美国QCJ/QCL型声呐。这些声呐,被安装在了47艘平甲板驱逐舰上。有些141型声呐,在加装了英国声呐罩之后,就被称为141A型声呐。
144型声呐,于1941年开始研发。它主要装备在驱逐舰和护航舰艇上,也是首款为“刺猬”等前射武器设计的声呐。
145型声呐,与144型声呐类似,但它配备了便携式声呐罩,适用于速度较慢的护航舰艇。
147型声呐,于1943年进行海上试验。它是“乌贼”武器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测量深度。
“Q”附件,是德国声呐技术的一大亮点。它于1943年推出,可以使声呐的波束更窄,从而提高探测精度,并可以测量深度。在攻击时,声呐操作员可以切换到该模式,以更准确地锁定目标。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德国的U型潜艇,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它们在技术上确实有一些创新之处,比如瓦尔特发动机、模块化生产、液压系统、以及各种型号的声呐。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技术并未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但正是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关于二战德国U型潜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