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搞了个AI“整活”大赛,结果我满眼都是阿里云

黑马公社 8小时前 阅读数 6 #科技

自从今年春晚,宇树机器人上台转手帕之后,黑马明显感觉国内智能机器人赛道开始渐入佳境。

比如4月份那场机器人马拉松……

猝不及防地,让黑马见识到了一群行动迟缓堪比我太奶、但意志却坚定得令人发指的“硅基物种”。

看完这场共20位机器人选手参赛、仅有6位参赛选手完成比赛、冠军用时2小时40分42秒的半马比赛,黑马突然有点迷茫——

敢情让我大晚上睡不着觉,担心自己会被替代的,是这么一群东西?

但是,我说但是了,洋相百出的比赛固然让大伙对机器人去魅,但一生头铁的中国人反而越挫越勇。

如果大家有注意到,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央视播出的一个节目《赢在AI+》——

就会发现咱们的机器人其实已经走了一段不短的路。

节目目前更了两集,一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黑马一秒没差的都看完了:

00:00

/

00:19

480P

倍速

黑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60岁“大爷”勇闯创业大赛“答辩”……

咳咳,其实是河北工业大学的博导张明路,带着徒子徒孙出山,攥着一堆专利和技术准备做商业化机器人。

张老爷子团队的机器人,主要是用于立面爬壁的特种作业的轮式机器人,解决的是工人在高危场景中作业的安全问题。

而这些看上去和现在风很大的人形机器人基本没啥关系的小东西,其实才是《赢在AI+》第一期节目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主力军。

比如黑马印象很深的,朗誉载重600吨的全球最大载重AGV机器人(目前第二名只有200吨):

乍一看就是块板子,但是一块420mm厚的机器人,就能载重300吨。

再比如哈工大团队做的伺服驱动器。

实际上就只是一块小小的芯片,但能精准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让机器人像人一样灵活。

我愿称之为预制的机器人神经中枢。

而正是这块被称作机器人的“肌肉”的高功率驱动器,打破了国外品牌在此领域近20年垄断。

还有最终序列的搭载了“AI大脑”的无人机,为具身智能打造的空间智能多模态Awesome AI可以让机器人睁开“空间之眼”;

可以精准避障完成作业、检测异常;在复杂环境中自主理解物理世界。

在节目现场直接表演了一个规避障碍物寻找目标物“AI小宝”的过程。

无人机寻找AI小宝的过程

此外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团队做的“电池管理”;人工智能视觉微纳级别检测;让科技不仅造原子弹,还能煮茶叶蛋的AI for Science……

在节目中,我们曾认为遥不可及的AI技术,已悄然渗透到产业的毛细血管中。

但在看精彩节目的同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当观众为AI创新喝彩时,画面中频繁出现的阿里云Logo,正是这场AI变革的无声推动者。

阿里云再度携手央视:助力“AI+”产业发展

大伙可能不太清楚,但这已经是阿里云继几个月前的春晚之后,再次通过云计算AI技术支持央视总台的节目了。

作为《赢在AI+》节目云计算AI独家合作伙伴,阿里云在过去大半年时间里,和央视总台一起组织了11场线下路演和1场线上路演。

在此期间脱颖而出的创业者,就会出现在节目中,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产品。

当他们面对着一排院士、科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AI智库团”,从产品、技术、团队、商业模式等多维度完成阐述后,就有可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拿下“百亿AI资源包”。

换句话说,阿里云立足国家平台,与央视携手为AI创业者提供了一个由院士智库、创投联盟组成,提供技术、资本、行业洞察全链路支持的舞台。

谁要是有实力拿下“AI智库团”,成为下一条“小龙”估摸着也就是早晚的事。

但更重要的是,阿里云作为独家的云计算AI合作伙伴,用技术为创业者“搭台”的同时,也让普通人看到AI技术落地的无限可能。

因为这些项目既有技术突破,也贴近日常生活,当AI技术已经开始赋能医疗、教育、城市治理等领域——

我们意识到,AI不仅是科技公司的工具,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的话说就是:“AI不是在创造新赛道,而是在改变世界。”

但如果你以为阿里云仅仅作为“搭台”者出现,那就大错特错了。

阿里云通义大模型,诠释技术使命

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平台,阿里云自身先进的云计算和AI能力,也是构成节目必不可少的一环。

比如节目的舞台舞美效果,是通过阿里云通义AIGC技术完成的:

观众席背后的舞台大屏,就是通义万象通过文字描述,按照每期的主题生成的赛博朋克风格场景。

而在节目中,与主持人陈伟鸿、参赛选手互动的特别助理“AI小宝”,同样是来自通义大模型的智能体。

AI小宝不仅能流畅对话、回答专业问题,还会用俏皮的语言调节气氛。

因为有着基于大模型的专属知识库储备,以及星尘联网搜索和搜索增强能力,AI小宝可以做到自如的回答节目相关问题。

同时,在融合了阿里云多项核心技术后;

AI小宝的“耳朵”能快速识别人类语音,中文识别准确率高达行业顶尖水平;

“嘴巴”采用的是通义大模型训练的语言模型的新型语音合成技术,能合成自然流畅的语音,几乎听不出是机器发声;

而“大脑”则依托通义大模型,既能调用庞大的知识库,又能模拟人类性格。

比如,AI小宝被设定为“ESTP型人格”(外向、灵活、行动派),说话风格简洁幽默,甚至有自己的口头禅。

为了让AI小宝更“真实”,阿里云还为其设计了多种状态:

思考时会闪烁灯光,回答错误时会“搓脚”,这些细节就让观众感觉它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伙伴。

但到这里,阿里云为“AI+”的赋能依旧远没有结束。

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AI将为全球经济贡献超15万亿美元产值,但技术落地的难点不仅在于算法突破,更在于如何将算力、数据、场景深度融合。

而在节目中,无论是AI小宝的拟人交互、舞台设计的智能生成,还是创业项目的算力支撑,都印证了阿里云的技术厚度——

在持续不断的全栈式优化后,阿里云为创业者们提供了稳定高效的AI基础设施,包括智算集群、存储、高性能网络架构、数据处理、模型训推等,实现了模型连续训练有效时长超99%,支持单集群十万卡级别 AI 算力规模。

而在此基础上,阿里云通义大模型还完成了“全尺寸、全模态、多场景“的能力升级,与各行业和场景有机融合。

阿里云不仅是AI基础设施和能力的提供者, 更是AI生态构建的推动者。

从云计算、数据、PAI、通义大模型、阿里云百炼再到服务各领域行业,阿里云让中小企业无需重金投入即可调用顶尖技术资源,真正实现了“AI普惠”。

写在最后

站在时代的风口,阿里云的使命远不止于商业成功。

全球AI竞争的本质是基础设施与创新生态的竞争,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AI应用场景,但也面临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挑战。

阿里云深耕AI底层技术,从基础设施、服务器到操作系统的全栈AI技术体系自研,构建了一套完整的AI基础设施;

同时,又通过《赢在AI+》这类平台,让技术走出实验室,与千万创业者、传统企业乃至普通人的需求碰撞,催生出更“接地气”的创新。

这种“顶天立地”的策略——向上突破技术边界,向下扎根产业痛点——正是中国AI突围的关键路径。

《赢在AI+》的舞台上,如果说创业者们用代码书写未来,那么阿里云就是用技术铺垫未来。

就像王坚博士所说“技术渗透的终极形式是成为基础设施,而云计算将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

阿里云的存在,让这场变革从少数人的竞技场,演变为千万创业者与普通人共同书写的未来。

在“赢在AI+”的未来里,阿里云会成为每一个重要瞬间的见证者。

撰文:柯然

编辑:小马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黑马公社

黑马公社

手机、新能车和周边,解读、体验你关心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