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观广西:临水而渴望水兴叹,桂平也会缺水?为什么?

桂临塞上聊历史 4天前 阅读数 32 #历史

广西桂平,桂平也会缺水吗?通常在介绍桂平的时候,都会喜欢在介绍词中提到:“桂平乃两江汇流之地”。并且在南江(郁江)和北江(黔江)各有一座水坝。简单一点来理解,那就是桂平的水资源丰富。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桂平凭借有山有水,发展了两千多年,成为了如今的模样,也依靠农业,跻身广西经济GDP县域十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是如今,偏偏就是这样的一块地方,竟然也缺水了!这两天,网传的一则有关桂平麻垌水厂实行限时供水的消息被很多官媒进行报道,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有的媒体甚至说是“启动‘生存级’供水方案。”当地也“已经组织打井、布管,从江边引水到农田。”

这一场用水危机,很多人归结于气候原因,说是“已经有半年多没有有效降雨”。确实,不止是桂平,广西大部分地方都是遇到这样的情况。

而对于桂平来说,其实这是外界对于桂平的表面认识而已。桂平不应该是这样,实际上这背后,是桂平水利方面的问题。简单来说,是桂平的水利没有有效运作起来。

要知道,桂平有三条大江,又有两座水利大坝,就算是这两座大坝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蓄水进行农田灌溉,但多少都会惠泽到农业上。因为桂平地处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之上,是广西的“粮仓”所在。

种田需要水,那就需要引水!通常就是通过水渠进行。往常雨水多,很多问题看不出来,可是,到了旱年,水利的问题就显现了。

以前,桂平的乡镇农田水利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基本都有自己的水库,利用水库进行天然蓄水,然后通过水渠进行灌溉农田。不需要借助三条江的水都能满足农田用水需要,这在上个世纪的七八九十年代尤为明显。

可是,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乡镇中的水库,水渠却普遍缺乏有效管理。有的被填平,有的年久失修,淤泥满布,杂草丛生,哪里还能发挥作用?

不夸张地说,农业是桂平发展的根!没有了根,谈何发展?这些年桂平从县域经济十强中名次渐渐滑落,虽然有大环境的因素影响,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桂平发展中的困局,那就是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农业也渐渐失去了优势。

如今站在水库边,望着干涸龟裂的库底和坍塌的水闸,威记的老辈亲戚总会念叨起当年"水库满、水渠通"的盛况。那时节,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像毛细血管般滋养着万亩良田,连旱季都能看到稻浪翻滚的景象。

而现在,被堵塞的水渠成了荒野杂地,一些配套的泵站也被废弃,这种衰败并非偶然。随着城镇化加速,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们无力维护复杂的水利系统。

更关键的是,现代农业对水利设施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土渠渗漏严重,漫灌方式浪费水资源,这与节水型农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机或许藏在历史的智慧里。这些年提出来的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复原旧物,而是要让传统水利焕发新生命。若能结合现代节水技术改造渠系,配套发展特色种植,这些见证过辉煌的老水利设施,或许能成为桂平农业突围的突破口。

毕竟,当无人机掠过重新蓄水的库区时,映在水面上的不仅是蓝天白云,更是一个地方找回根基的希望。

临水而渴,望水兴叹,这不应该是桂平的现状!

桂平加油!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桂临塞上聊历史

桂临塞上聊历史

喜欢历史,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