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簌溟的风骨让人敬佩,他为什么晚年后悔

江湖邂逅吧 2天前 阅读数 26 #社会

梁簌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活动家和哲学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但我认为相比于其他文化人,他也是最有风骨的一个大儒。

我们都知道,梁簌溟与毛主席之间的交接起源于1918年,这个时候他们相识于毛主席的岳父杨昌济的家里,毛主席那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图书管理员,梁簌溟显然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年前的毛泽东将来称为一代伟人。

而梁簌溟与毛主席之间的纠葛则是在新中国的时候,这也就是著名的“大仁政与小仁政”之说。

当时针对新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毛主席等领导人在经历朝鲜战争之后,意识到中国必须快速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不光是可以生产武器保家卫国,而且还可以通过重工业带动轻工业,从而推动农业发展,这是一盘解决根本的大棋,只要工业起来了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但梁簌溟却认为新中国的老百姓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受了很多苦,现在应该尽快发展农业,让农民过得好一点。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来说,他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

毕竟梁簌溟一生也在为民请命,当时蒋介石当政,他同样为了改变民国悲惨的农民生活馆是奔波,曾经也到货全国各地去展开行动,但最后都失败了,这主要是没有得到蒋介石集团的大力帮助,所以他对国民党很是失望,以至于后来他说:国民党穷尽三十年,一无所成!

到了新中国,他为了自己的毕生愿望,所以才在多次与毛主席交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这样表述。但他的格局无疑太小了。

因为新中国成立,并不是表示从此高枕无忧,美西方国家还在想方设法的想要把新政权扼杀在社会主义的摇篮之中。而苏联同样也企图让我们成为他们的附庸。

所以新中国当务之急是在吃饱饭的同时还得自保,没有自保能力,种得再好的农田,建造再高的楼房,也会被敌人重新推倒。

实际上后来的每一次战争都证明了这一点,而且美苏博弈,新中国夹杂在中间也是如履薄冰。

所以毛主席等领导人提出偏向重工业发展,而且还是快发展,无疑是最正确的道路。因为当时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布局是“在保证基本温饱的前提下,以农业剩余价值来支撑工业发展,等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再来促进农业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当时没办法的办法,但还是以解决农民温饱为主,而且毛主席每年都对农业进行着重发展,比如当时的农业八字决,后来的水利工程,还有后来的集体乡社,都是在改变农村生活。

但是梁簌溟不可能想的到,也想不了。所以也难怪他在抗美援朝的问题上同样不支持抗美援朝,因为他的确没这个远见,那就是他看不出,问题的本质。

所以在和毛主席就大仁政和小仁政吵了一架之后,包括周恩来和梁簌溟的儿子梁培宽还主动找梁簌溟说话,告诉他这中间的实质。但这个时候梁簌溟还认识不到这些大是大非。现在我们很多人还不是同样,天天拿饿肚子来说事。

实际上梁簌溟为什么对发展重工业那么激动,甚至说出“九天九地”的话,这是因为梁簌溟被一个朋友误导,他以为新中国的农民还是跟解放前一样悲惨,这也就是导致他认为必须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后来,梁簌溟作为一个社会活动价,经常去全国各地进行考察,结果他去了很多农村,才发现现在的农村与解放前的农村简直是天壤之别,农民的生活也比解放前好多了。

这个时候他才逐渐意识到周恩来所说的是对的,而毛主席做出的决定也是对的。再后来六七十年代后,梁簌溟更加知道自己是真的大错特错。

为什么呢?他亲眼看到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乡社,到处都是工厂。农村开始普及一些机器。他想起毛主席说的重工业,终于懂了为什么要偏向重工业了。重工业发展起来才能带动社会高端发展,没有重工业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是解放前那样的低端产业发展,也就不会生产飞机大炮原子弹,也不会生产农田里的收割机等机械,还只能牛耕人拉。

所以到了晚年,他多次主动的说是自己错了,自己没有毛主席看得远。他去韶山毛主席故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又当着工作人员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

后来,他由于不能写字,就通过口述写了最后一本书,他在文章中肯定来毛主席,并面对记者用三个伟大来形容额主席。

后来他儿子梁培宽说,这是他父亲,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写书肯定大跃进的人!

实际上很多人都不懂,只看到不足的地方,看不到更好的方面,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迈斯纳也肯定过这一段时期。

所以为什么说梁簌溟是最有风骨的一个大儒,是因为他比大部分文化人更能辨别是非,能在现实中寻找答案,而不是过后去胡说八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江湖邂逅吧

江湖邂逅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