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85亿预算追赶无望,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已领先五年以上?

军武军迷 7天前 阅读数 41 #军事

2025年4月8日,中国西北沙漠腹地的一声巨响震动全球。

当东风17B高超音速导弹以15马赫速度完成“钱学森弹道”滑翔精准命中2800公里外的移动航母模型时,美国五角大楼紧急召开闭门会议,日本防卫省连夜更新“西南诸岛防卫计划”,印度国防部则尴尬地撤回了“BM04导弹对标东风-17”的新闻稿。

这场被外媒称作“六年技术迭代结晶”的演训不但让全球军事格局迎来了“中国冲击波”,而且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外国网友的灵魂拷问:“这东西究竟怎么防?”

东风17B的“双锥体升力体”混合设计,使其在大气层边缘以10-15马赫速度实施“打水漂”式滑翔横向机动距离超过1000公里。

这种“钱学森弹道”,彻底打破了传统弹道导弹那抛物线般的轨迹,而且美国《防务新闻》还评价其“如同用弓箭去拦截子弹一般”。

对比之下,美国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因多次试射失败,所以被迫将部署时间推迟至2030年;而且中国已形成“一车三弹”这种饱和打击能力,其实这也彰显了两国在该领域的差距。

弹头表面的碳化硅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可承受1600℃高温烧蚀率仅为美国同类材料的50%。

二硼化锆涂层,进一步地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RCS达到80%,从而实现了“隐身化”突防。

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变循环技术,而且燃料效率得以提升40%,其射程还扩展至3000公里,如此一来,居然12分钟就能够覆盖关岛基地。

这种“火箭助推+滑翔”模式使东风17B能够在大气层内外轻松自如地进行切换,而现有的反导系统,其拦截成功率竟然不足5%。

惯性导航(误差0.001小时,北斗卫星+末端红外成像),使东风17B的圆概率误差(CEP从东风17的10米级提升至5米级。2025年演训中,其居然成功命中移动航母模型,而且配合等离子体隐身、单弹携带12枚诱饵的诱饵弹释放、电磁脉冲压制这四层突防体系,彻底瓦解“萨德”“爱国者”的拦截逻辑。

东风17B的3000公里射程,轻松愉快地覆盖了第二岛链,而且与东风-264000公里)以及鹰击21(1500公里)相互配合,居然形成了“远中近”这般层次分明的三层火力网。

从福建发射的东风-17B10分钟内可覆盖台湾西海岸,20分钟摧毁冲绳美军基地,迫使美军航母战斗群退至夏威夷海域。

美国智库CSIS模拟显示,仅需20枚东风-17B即可瘫痪关岛基地3天,航母生存概率不足15%。

该导弹能够搭载常规的高爆弹头,以及钻地弹头,亦或是电磁脉冲弹头,从而执行战术打击任务;并且它还具备搭载核战斗部的能力,进而形成了“低当量战术核打击”这一选项。这种灵活性,使得中国在应对低强度冲突时,可以避免升级为核战争,而且还能保留战略核反击的底牌。美国国防部的评估表明,东风17B的部署,居然让美军在亚太地区所拥有的“一小时快速打击”优势完全消失了。

美国在2025年,将高超音速武器预算提升至85亿美元,并且重新启动了“暗鹰”陆基导弹项目。不过受技术瓶颈所限,其AGM-183B空射型导弹,至今仍未通过关键测试。

五角大楼承认,中国的技术优势,使它“至少需要5年,才能缩小差距”。五角大楼其实稍作停顿便意识到,中国在技术领域展现出的强势,意味着他们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追赶并缩小差距。

俄罗斯虽已部署了“匕首”“锆石”等型号而且受限于经济和技术方面,其高超音速武器的射程以及精度,都落后于中国。在2025年的俄乌冲突中,俄军的“匕首”导弹竟然被乌克兰拦截,这也突显了其技术上的短板。

日本加速研发,3000公里射程的高超音速滑翔弹,计划在2026年部署,其目标直指中国航母。

其“岛屿防御高超音速滑翔弹”,采用乘波体的设计,可穿透航母的装甲甲板,不过说真的,受限于技术且对美国有依赖,所以其实实战能力存疑。

印度声称自主研发的BM-04导弹,其射程达到1500公里,不过它的圆概率误差(CEP竟高达30米,因此被人们调侃为“工业边角料”。

其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2”导弹进度滞后,被迫寻求与美国合作。

中国已将高超音速武器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中与此同时还设置了专门基金以支持基础研究。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镁基加力燃烧室技术,让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推力提升了整整一倍,而且这为日后洲际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样的“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体制特点,竟然使东风17B的成本仅为美国同类导弹的四成左右。

乘波体技术,进而衍生出了民用航天器复用技术;热防护材料,被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隔热。南京理工大学的柔性传感器网络,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量子惯性导航等技术,居然使东风17B的研发周期缩短了60%。

未来中国计划,借鉴俄罗斯“匕首”导弹的思路,发展轰6N空射型的东风-17B其射程能够突破5000公里,而且可以覆盖夏威夷。

这个时候,与无人机、卫星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侦察打击”的闭环体系。借助量子通信卫星,能够实时对航母进行定位,进而实施“发现即摧毁”这一行动。

更长远的目标,是研发超燃冲压发动机以及斜爆震发动机的组合,从而实现20马赫以上的持续飞行,进而彻底突破现有的反导技术极限。

从东风17到东风-17B中国用六年时间完成了高超音速武器的代际跃升。

当美国还在为AGM-183A的屡次试射失败而焦头烂额之际,中国已通过实战部署,在该领域拉开了代际差距。

这种差距的背后,是材料科学,动力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系统性突破,而且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其中在材料科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动力工程领域,也实现了重大的跨越;人工智能领域,更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地迭代,东风17B或许将成为改写战争规则的终极变量,而且这仅仅是中国军事科技“黑科技井喷”之中的一部分,其实只是冰山的一角罢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军武军迷

军武军迷

追踪全球军事科技动态,深度解读战略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