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7周年:裂缝里绽放的春天

菠萝吹雪CD 10小时前 阅读数 15 #情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秒针在断裂的地层间凝固成永恒。十七年过去,北川老县城遗址的青石板上,春风穿过破碎的楼体与歪斜的窗框,带着花椒树新抽的嫩芽气息。裂缝深处钻出一株月季,艳红花瓣上凝结的晨露,恍惚间像是未干涸的泪水。

汶川中学的钟楼永远停在了那个时刻,裂成两半的表盘下,腊梅树年复一年地开花。那天下午物理课讲到牛顿定律时,整栋教学楼突然发出骇人的轰鸣。十六岁的羌族少年阿木尔被埋进废墟时,怀里还紧紧抱着书包。三天后救援人员在断墙下找到他,身边是被染红的作业本。

都江堰的岷江依然奔腾,浪花里翻涌着无数双手的温度。那位用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的老师,脊梁化作承重柱永远留在了教室里;千里驰援的战士指甲缝里渗着血,仍然不停地搬动水泥板;成都街头深夜排起的献血队伍蜿蜒如龙,出租车司机打开双闪运送伤员形成流动的星河。在汉旺镇钟楼广场,每年5月12日14时28分,三百六十五个铜铃同时摇响,清脆的铃声掠过新栽的珙桐树林,惊起白鸽驮着阳光飞向澄澈的天空。

青川的山坡上,曾经滑坡裸露的岩壁已被苍翠的茶园覆盖。采茶女的头巾像蝴蝶穿梭在垄间,十年前她们还在临时板房里用冻红的手编织羌绣。水磨镇的重建图纸改了二十三次,最终让明清风格的飞檐与羌族碉楼在春风里和解。傍晚的映秀中学操场,穿藏青色校服的少年们正在打篮球,欢呼声惊动了栖息在"大爱崛起"纪念碑上的麻雀——那座碑的基座里,封存着地震时裂成两半的校钟。

在新建的北川县城,巴拿恰商业街的腊肉香气混着羊皮鼓的节奏飘荡。八十岁的羌族老阿妈每天清早都要擦拭儿子照片,相框边摆着他参与设计的地震纪念馆模型。馆内环形屏幕上,破碎的山河正以毫米为单位自我修复,地下十米深处,精密仪器记录着地层缓慢愈合的轨迹。当年幸存的女婴如今在成都读大学,她主修地质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地震断层带的生态重生"。

夜色降临时,汶川新城万家灯火如地上银河。广场上的川剧变脸表演迎来阵阵喝彩,茶楼里飘出盖碗茶的清香,火锅店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上"坚韧·自强"的剪纸。远处工地塔吊的灯光刺破夜幕,正在修建的是西南首座地震预警科普馆。当年的救援直升机停机坪上,孩子们牵着风筝线奔跑,蝴蝶状的风筝翅膀上写满心愿,最高处那只已经化作光点,几乎触到当年空投物资时最亮的星辰。

十七道年轮里,疼痛沉淀成土地的养分。龙门山脉的杜鹃今年开得格外热烈,殷红花瓣落在新建的吊脚楼屋顶,仿佛时光在废墟上刺绣。当汽笛声再次响彻巴蜀大地,我看见无数双手从记忆的裂缝中伸出,有的捧着羌红,有的握着图纸,有的举着应急灯,最终都汇成托举朝阳的姿势。那些永远留在2008年春天的人们,正在每一朵绽放的辛夷花里,凝视着这片重新学会微笑的土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菠萝吹雪CD

菠萝吹雪CD

情感绵绵密密,笑语思思入耳,一路前行,回首有几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