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同意!山西强奸案二审细节曝光:10万彩礼已退,为何男方仍不依不饶?
“订婚了,不就是默认可以发生关系吗?”——这是很多人在类似事件中的误区。近日,山西大同一起“订婚强奸案”二审宣判,引发全网热议。男方坚称“双方已订婚,发生关系是水到渠成”,女方则控诉“被强行侵犯”。法院最终认定:订婚≠性同意,男方构成强奸罪!但事情远不止于此——10万彩礼已退还,为何男方仍坚持诉讼? 网传“女方骗婚”是真是假? 为何法院曾考虑缓刑,最终却维持原判?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剖析这起案件,看看它背后折射出的婚恋观、法律边界与社会舆论的激烈碰撞。
【案件回顾:订婚夜后的“强奸”指控】2023年,山西大同男子席某某与被害人通过婚介相识,很快订婚。按习俗,男方支付了10万元彩礼和一枚7.2克金戒指,并承诺婚后在房产证上加名。
然而,订婚后不久,女方报警称被强奸。据法院查明:
1.女方曾明确拒绝婚前性行为,但席某某仍在案发当晚强行发生关系;
2.女方激烈反抗,拉下窗帘、点燃物品试图求救,最终趁男方灭火时逃出;
3.事后,女方情绪崩溃,当晚报警,并在电话中向母亲哭诉。
关键证据:1.电话录音:席某某承认“强暴”;
2.监控视频:显示女方被强行拖拽回房间;
3.伤痕鉴定:女方手腕、双臂有淤青;
4.DNA检测:床单上检出男方精斑。
订婚≠同意
【目前存在的争议:四大热议问题】1. “订婚=性同意”?法院:荒谬!许多网友认为:“都订婚了,发生关系不是很正常?”但法院明确:性同意必须基于自愿,与婚姻状态无关。
女方事前明确拒绝婚前性行为;
事发时激烈反抗(拉窗帘、点火求救);
事后立即报警,情绪崩溃。法律不会因为“订婚”就降低对性侵的认定标准!
2. 网传“女方骗婚”?法院:纯属谣言!有传言称:“女方借婚姻索财,不成反告强奸。”但法院调查发现:
女方已退还10万彩礼和金戒指,但男方拒收;
女方无婚史,不存在“骗婚”行为;
家属曾试图调解,未以报警威胁索财。谣言止于事实,但网络暴力已对女方造成二次伤害。
3. 为何法院曾考虑缓刑,最终却维持原判?二审期间,法院曾希望通过缓刑化解矛盾,但:
席某某父母拒绝配合监管;
社区矫正机构评估认为其不认罪悔罪;
庭审中,席某某仍拒不认罪。法律给予机会,但态度决定结局。
4. 处女膜未破,能否认定强奸?法院强调:处女膜状况与强奸认定无关!
国内外医学界共识:处女膜是否破裂与性行为无必然联系;
我国司法实践也明确:不能以此否定强奸事实。这是对女性身体自主权的尊重,也是法律进步的体现。
婚姻恋与法律如何平衡
【婚恋观与法律的碰撞】这起案件暴露了三大社会问题:
1. “彩礼=性权利”?荒谬的旧观念部分人仍认为:“我花了彩礼,你就该满足我。”但法律明确:性权利永远属于个人,彩礼≠买卖。
2. 舆论审判 vs 司法独立案件审理期间,网络谣言四起,甚至有人人肉搜索女方。法院强调: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泄露隐私涉嫌犯罪!舆论可以监督司法,但不能代替法律。
3. 受害者为何总是“沉默的大多数”?本案中,女方拒绝媒体采访,坚持法律途径维权。但仍有网友质疑:“为什么不早点报警?”“是不是价钱没谈拢?”这种“受害者有罪论”,正是性侵案件报案率低的重要原因。
法律是底线,尊重是根本这起案件的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告诉我们:
订婚不是性同意的借口;
彩礼不是情感交易的筹码;
法律不会纵容任何形式的性暴力。
真正的婚恋,应建立在平等与尊重之上。对此,你怎么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