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反转?“上海地铁第一喷射战士”身份曝光,受害者有罪论上演

炫彩娱光者 2天前 阅读数 0 #娱乐

这两天,上海地铁一号线的热点关注可真是蛮高的。

毕竟之前没人能想到,会有人在那么多人注视的列车上,干出这么离谱的事儿。

随着事件的一些细节陆续被披露,涉事男子姚某的真实身份也被不少网友挖了出来,这明显让事件引发的讨论热度又上升了一个档次。

不过,随着相关的舆论越来越失控,竟有人说这个事件可能有着惊人的反转!

不得不说,现在自媒体相当自由便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参与者,也有可能成为舆论空间的捣乱者。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打击谣言,一直在辟谣,但是,谣言还是一再出现。

话说4月8日,有视频爆料,上海地铁车厢内一男子竟然脱下裤子对一位女乘客实施猥亵。女子对其质问,男子竟然矢口否认,结果被一位戴眼镜的黄衣女子勇敢出来揭露,并称自己拍下了视频,要陪被猥亵女子去维权。

男子这下神色慌乱了,试图逃跑,但众目睽睽之中,岂能让这样的男子侥幸逃离现场?

最终,4月9日,上海警方发布通报称,男子姚某对一名女乘客实施猥亵后被周围乘客扭送至公安机关,目前,姚某被警方拘留。

网络热议:从声讨到反思

事件视频在社交媒体曝光后,立即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表达愤怒:“这种人就该不打码曝光!”“让他尝尝社死的滋味!”更有热心网友自发”人肉”出嫌疑人的详细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声讨声中,也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言论。部分网友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谁让她穿那么少?”

然而从现场照片看,受害女孩衣着得体,完全符合公共场所着装规范。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思维模式,恰恰反映了社会对性骚扰问题认知的偏差。

这些观点不同的讨论倒没什么,反正结局就是坏人受到了惩罚,受害者得到了慰问。

事情本该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偏偏有些不怀好意的人,觉得此次事件不够劲爆,竟然添油加醋甚至进行杜撰!

谣言发酵:凭空捏造的“熟人作案”剧本

案件曝光后,4月10日,网络突现“惊天反转”:有人称受害女子与姚某“早有纠葛”,甚至晒出“警方处罚女方”的假截图。

这些言论迅速引发“受害者有罪论”的恶意揣测,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跟风炒作,导致真相被扭曲。

这番话一出,网络上瞬间炸了窝,本以为就是一起平常的猥亵案,没想到背后竟然藏着如此复杂的事情。

大家的舆论焦点从之前对那名男子的嚷嚷骂声,转到了对女子的指责。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事情不止于此,还有更大的波折在后头。

4月10日,一名36岁的男子杨某为了博眼球、赚取流量,竟然编造了虚假的“内幕”,声称姚某与受害女子相识,整个事件是一场事先约好的“剧本杀”。他煞有介事地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谣言,添油加醋地描述着所谓的“真相”,试图误导公众,混淆视听。

这则谣言如同病毒般迅速传播,舆论开始反转,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竟然开始质疑受害者。他们忘记了最初的义愤填膺,转而对受害女子的穿着、行为进行评头论足,仿佛她才是罪魁祸首。

“受害者有罪论”的论调开始甚嚣尘上,一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受害者进行无端的指责和揣测。“肯定是她穿得太暴露了,才引诱了男人犯罪”、“一个巴掌拍不响,她肯定也有问题”、“现在的小姑娘为了红什么都做得出来”,诸如此类的言论充斥着网络,仿佛受害者才是那个应该被谴责的对象。

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所谓的“情感专家”也跳出来“分析”事件,为姚某开脱,将责任推卸给受害者,说什么“女性要懂得保护自己”、“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这些言论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也暴露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

官方辟谣

随着这种言论在网上发酵,官方也是立马展开了调查。

调查结果让大家都大感意外,关于那位男士和女士早有交情的传闻,完全是无稽之谈。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谣言的来源居然是因为造谣者根本不知道这两位是谁。

4月11日,上海警方发布通告称,杨某(36岁,男)为了博关注,凭空捏造“地铁事件”等相关不实消息,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已将其抓获依法处置。

由此可见,网络传言不可信,杨某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人,还误导了公众的判断,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此行此举必须受到严惩。

送各位围观群众一句保命口诀:让真相跑会儿步,反转可能变翻车。

这下子,造谣的网友朋友们都知道了,这位造谣者也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这件小插曲着实让人明白,恶意造谣的危害可不小,不仅伤害了他人,还真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反而可能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

对于那些觉得姚某这个罪行不算什么的网友,明显不知道他早就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在事件被曝光的评论区里,能看到不少同样遭受姚某伤害的受害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炫彩娱光者

炫彩娱光者

每天更新娱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