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块的高档茶,不如几十块的便宜茶滋味浓,请问正常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近春茶上新,不少茶友都来找村姑陈咨询值得入手的新茶。
茶烟浩渺,每年的新茶上市犹如百花齐放,挑花了眼实属正常。
其中有位茶友,给村姑陈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这位茶友上来就要找一款“最贵最有排面”的茶。
虽说茶无上品,适口为珍,价格昂贵的茶也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喜好,但既然茶友这么问了,村姑陈便推荐他试试2025头采银针《如琢》。
在寒冷气候的磨练下,这批珍贵的头采银针肯定符合茶友的要求。
茶树沉睡了一整个冬天积攒的能量,配合传统的日光萎凋和精湛的炭火烘干工艺,造就了它浓郁犀利的毫香与明媚悠长的花香。
茶汤入口,香气持久,在口中经久不散,滋味纯净而美好,如山泉般清冽,又如春风般和煦。
考虑到每个人的接受度不同,村姑陈还特地提示:如果不经常喝白茶,也可以先从寿眉开始喝,更容易接受。
茶友得了推荐,欣欣然去了,谁曾想,几天之后,他发来了这样的反馈:
“你上次给我推荐的白毫银针味道太淡了,还不如我某音99块的大红袍好喝,感觉很一般啊。”
这番话如天雷滚滚,让村姑陈一时语塞。
为了避免误会,在此必须要好好解释一下。
虽说是千人千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喝茶喜好,但茶叶绝不能以滋味浓淡论英雄。
浓茶未必优质,淡茶也未必逊色。
《2》
所谓的“茶味”,按照大众的普遍印象来看,其实就是苦涩味。
从前,有“不苦不涩不是茶”的观念。
一是因为当时的制茶工艺不完善,生产出来的茶叶苦涩物质含量高。
二是因为很多人喝茶并没有那么多讲究,拿一个大茶缸泡在那里,随时都可以喝,权为解渴。
如今放眼六大茶类,原料好、工艺精的茶比比皆是,个个香清甘活,又苦又涩的反而不是好茶了。
茶叶中的苦涩物质来源于茶多酚和咖啡碱,茶味苦涩,说明这两种物质的含量高。
长时间闷泡茶叶之所以会苦涩,就是因为这两种物质在热水的浸泡下过度释出了。
环境一般的茶园,地势低、温度高,日晒时间又长,生长在里面的茶树积累的苦涩物质,要远多于产区好的茶。
一些长在路边的茶树,还容易被灰尘和汽车尾气污染,喝起来不仅苦涩,还锁喉。
而粗糙的制茶工艺,也不利于茶叶内部苦涩物质的排出。有时甚至还会加重茶汤的苦涩味。
因此,滋味浓苦的茶,不论问题出在产区还是工艺,都不算是好茶。
为什么滋味浓重的茶反而更便宜?
因为这些茶在原料的选择、采摘和加工上根本不会用心。
一款好茶的出品,是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的。
一些茶掌柜既想在茶叶市场分一杯羹,又不想过多地投入心力参与良性竞争,就只能不断削减成本,在茶叶品质上做手脚,以低价取胜。
粗制滥造出来的茶叶,茶梗和叶片组织在制作时被破坏,沸水冲泡后,苦涩物质毫无阻碍地大量流入茶汤,就泡成了一些人眼中“有茶味”的茶。
摄入过量的咖啡碱和茶多酚对身体并不好,更何况,低价茶在生产时,食品卫生安全完全没有保障。
茶友们喝茶,还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买好茶。
《3》
对于品质上佳的茶来说,滋味淡不是茶的问题,只是大多数人都没喝懂。
这一点,在白茶中尤为明显。
很多刚开始喝白茶的朋友,看到白毫银针价格昂贵,就下意识地认为它是最好的。
兴冲冲地买到手一喝,喝不惯银针极鲜爽的滋味,就觉得淡。
实际上,这种“淡”,并非寡淡,而是“鲜”。
白毫银针茶氨酸含量高,以“鲜爽”著称。
这里的“鲜”,没有喝过银针的朋友或许会觉得比较抽象。
它是一种来自山野的清鲜,可以想象成是春笋、菌菇的鲜味,喝到口中清新清爽。
白毫银针的滋味淡雅,就像白茶中的天外谪仙,清冷、优雅,对新手来说有些遥不可及。
但在伯乐眼中,白毫银针就是当之无愧的“千里马”。
这也是为什么,新手入坑白茶,我们都不大推荐先喝白毫银针。
好茶的口感清淡,是因为它的茶氨酸含量高,与咖啡碱、茶多酚能相互平衡。
在环境优良的产区中,空气质量优、气温低,茶叶内部生成的茶氨酸物质更多,经过得当的加工,这些物质会被大量保留在成品茶中。
丰富的茶氨酸能很好地压制住茶多酚和咖啡碱的苦涩味,让他们难以被感知。
好茶的茶汤,在茶氨酸的参与下,应该是温润稠滑的,即便被闷泡出了苦涩味,苦涩感也不会长久地停留在舌面。
与低价的劣质茶相对,好茶的价格贵,是因为它的成本高。
依旧以白毫银针举例。
优质的白毫银针,生于高山之上,每年的采摘时间相当有限。
一到春茶季,就要四处聘请熟练的采茶工采摘茶芽。加工时,又需要专门请经验老道的制茶师来烘干。
此外,萎凋时的场地、储存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都是成本。
白毫银针价格昂贵,却仍有大批受众,足以说明它的质量完全对得起价格。
《4》
浓非厚,淡非薄。
浓与淡,表达的是茶汤的滋味;而厚与薄,则反映的内容物含量。
茶味浓的茶品质不一定好,茶味淡的茶品质不一定坏。
举个经典的例子,《红楼梦》中刘姥姥喝茶那一回。
贾母带着刘姥姥、宝玉、黛玉一行人,去了妙玉的栊翠庵里喝茶。
妙玉亲自用去年的雨水烹了老君眉,用价值连城的成窑茶盅装了,递给老太太喝。
老太太是品茶的行家,喝了半盏觉得不错,便将茶递给了刘姥姥。
谁知刘姥姥不仅将半杯茶牛饮而尽,还顺带挑了点刺:
“好是好,就是淡了些,要再多熬熬就好了。”
妙玉听完,一记眼刀就飞了过去。
贾府作为红楼的四大家族之一,家大业大,是正儿八经的贵族,平日里喝的茶,大部分都是上品,没有不好的。
而刘姥姥喝茶只为解渴,日常喝的都是一些粗茶,自然品不出其中的门道,只能浅薄地以茶味的浓淡判断好坏。
可实际上,在不看茶叶品质的前提下,茶汤的浓淡是可以人为调整的。
出汤的时间、泡茶的水温、投茶量的多少,这些都能轻而易举地影响茶汤的滋味。有些茶友爱喝浓茶,泡茶时就会多闷泡一会。
因此,茶叶的品质不应以茶汤的浓淡来判断,这太片面了。
一款茶叶的品质优劣,应该从产地、工艺、储存等多个方面来看,因为浓淡可以人为调整,内质的薄厚却不可以。
当茶叶的质量不佳,缺乏好的滋味物质,却含有过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茶汤喝起来自然苦涩,让人觉得“茶味重”。
但若茶叶的内质丰厚,茶氨酸等物质的滋味盖过了其他苦涩物质,味蕾没有受到强烈的刺激,感受不到苦味,自然不会觉得茶味浓。
尤其是白茶,工艺简单质朴,不炒不揉不杀青,仅有萎凋和干燥两个步骤。
成品白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生物质,喝起来清鲜自然,鲜爽感十足,茶汤稠滑,如丝绸般包裹着舌面。
反观品质差的茶叶,内质匮乏,是不可能拥有饱满醇厚的汤感的。
《5》
制茶技术不断精进,我们对茶叶的要求也要提高。
虽说茶叶市场鱼龙混杂,但用心制茶的茶掌柜仍占多数。
多学茶知识,不贪小便宜,买到好茶并不难。
囿于错误的观念,只会与好茶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外界对好茶的误解不少,但一分钱一分货,优质的茶卖高价,劣质的茶卖低价,是情理之中再正常不过的事。
平日里喝茶,可千万别把工艺粗糙、浓酽苦涩的茶吹捧成好茶,把制作精良、清鲜柔和的茶归成烂茶。
指鹿为马,难免要闹笑话。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