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亏180亿!哪吒汽车张勇出国跑路?
“3年亏180亿,哪吒汽车的张勇真跑路了吗?” 别急着下定论,这瓜咱们慢慢啃。
最近车圈的瓜是一个接一个,看得人眼花缭乱。哪吒汽车,曾经的新势力黑马,现在却被曝出被执行金额超1.6亿,经销商集体上门讨债,更劲爆的是,原CEO张勇还被传“人已经在英国”!这剧情,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说白了,就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想当年,合众新能源横空出世,创始人方运舟喊出“为人民造车”的口号,这情怀,杠杠的!你品,你细品,“为人民”,多朴实!但情怀归情怀,现实归现实。早期的哪吒汽车,靠着补贴和低价策略,在低端市场勉强站稳脚跟。你想啊,成本在那摆着,低价策略固然能圈一波用户,但技术积累薄弱、品牌没啥存在感,这都是硬伤。
后来,张勇接棒,带领哪吒汽车冲向10万级市场,推出了哪吒V、哪吒U等车型。2021年,哪吒汽车迎来高光时刻,销量暴涨,直接冲进新势力前三,仅次于蔚来、小鹏,这速度,简直跟坐了火箭似的。2022年,全年销量更是突破15.2万,成了车圈一匹黑马,还高调进军海外市场。
这匹黑马的成色,似乎有点不足。张勇当时还给自己贴了个“用户型CEO”的标签,没事儿就在社交媒体上和用户互动,听取意见。这操作,在当时看来,确实挺接地气。但接地气过了头,有时候也容易翻车。比如,在微博上公开讨论公司内部决策、吐槽产品问题,你说这算不算“家丑外扬”?2023年4月,他还发起“吐槽大会”,让用户随便批评哪吒汽车的产品和服务。虽然说是想收集反馈,但这负面评价,对品牌形象的冲击也不小啊。
更何况,海外扩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2022年,哪吒汽车雄心勃勃地宣布要进军海外市场,要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建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结果呢?水土不服!当地政策法规、市场竞争、文化差异,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再加上,哪吒汽车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本来就低,跟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大佬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2023年,哪吒汽车在泰国市场的销量就没达预期,欧洲市场的拓展也进展缓慢。
说白了,还是产品力不行。哪吒汽车早期靠低价车型打天下,但这低端市场的印象太深入人心了,想往高端走,难!后来推出的哪吒S等车型,定价也不低,但销量却惨不忍睹。消费者又不傻,觉得你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溢价能力根本撑不起这个价。
这销量一不行,问题就来了。2023年,哪吒汽车的销量开始下滑,更可怕的是,2021-2023年,累计亏损超过180亿元!平均下来,2023年每卖一辆车,就要亏损5.3万元左右。这简直就是“卖一辆亏一辆”啊!
更要命的是,资金链也开始告急。账面上的钱越来越少,短期债务却越来越多,IPO计划也迟迟没有下文。你想啊,没钱,拿什么搞研发?拿什么打广告?投资人一看你这情况,肯定不愿意再砸钱了。
雪上加霜的是,车主们的体验也开始变差。车机无法联网、蓝牙钥匙失效、App远程控制失灵……这些问题,简直让人崩溃。本来买个电动车是为了方便,结果却给自己添堵,谁受得了?
这下,经销商们也坐不住了。长期被拖欠返利和补贴款项,谁愿意干赔本的买卖?于是,集体上门讨债,这才有了张勇“失联”的传闻。虽然张勇后来出来辟谣,说自己还在为公司融资奔波,但没露面始终让人觉得有点猫腻。
还有更早的时候,2023年,有媒体报道称,哪吒汽车曾寻求出售部分股权以缓解资金压力,但最后也没成功。想当初,哪吒汽车也算是资本市场的宠儿,360集团、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都投过钱。但现在,资本也开始撤退了。
说起这事儿,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他暴雷的车企,比如威马和高合。威马汽车,曾经也是风光无限,多轮融资规模高达410亿。结果呢?盲目扩张、自建工厂,把钱烧得一干二净,最后申请破产重整,车主售后无门。还有高合汽车,一出道就推出了售价58-80万的HiPhi X,想走高端路线,结果销量惨淡,最后也停工停产,申请破产重组。这些前车之鉴,对哪吒汽车来说,无疑是敲响了警钟。
再往前倒,我们看看合众新能源的创始人方运舟。他提出的“为人民造车”这个口号,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是也影响了哪吒汽车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发展。你看,哪吒汽车早期一直走低价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技术研发。而且,方运舟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定位等方面的一些决策,也对哪吒汽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哪吒汽车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战略的问题。盲目扩张、产品定位不清晰、资金链断裂等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崩盘。
现在,哪吒汽车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张勇的“跑路”传闻,更是给这个品牌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换车还是要谨慎,尽量避开销量低迷的品牌。
新能源车企的生存之道,任重道远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