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个人信息岂可“想查就查”?男子通过境外软件贩卖个人信息被判刑

扬眼 4个月前 (12-05) 阅读数 0 #推荐

只需付费就能查到你想查的公民个人信息?李某靠着自己不经意间发现的“渠道”,把这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最终自己也落入法网,近日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有人非法获取了我的个人信息,这严重侵犯了我的个人隐私!”2022年2月,小刘匆匆来到无锡一派出所报案。原来,小刘之前在当地石材市场打工时借了好几个人的钱,加起来有十几万,一直迟迟未还。

2022年过年期间,在老家的父亲联系他说,有两人跑去老家找他要债,闹得很凶。小刘心想欠债那几人不应该知道自己老家具体在哪,怀疑是个人信息被泄露,于是决定报警。经查发现,非法获取小刘个人信息的是他的前老板徐某,而民警通过资金流向顺藤摸瓜,查到了位于境外的“中间商”李某。

2021年初,李某被在社交软件上认识的网友诓去了阿联酋做客服,到地方发现实为网络诈骗。因理念不合,一个月后,李某从该团伙离开。偶然间,李某发现下载的境外软件上有人宣称可以查询个人信息,想赚点钱的他顿时来了兴趣,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商机”。

没过多久,李某所加的聊天群里有位群友大吐苦水,称别人欠债跑路了,自己的钱难以追回。李某一看大喜过望,心想这不就是刚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么?“我可以帮你查到他的个人信息!”李某通过境外软件联系上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人员,并按要求提供了想查对象的护照信息,很快就收到了答复。

李某顺利地完成了这笔交易,自此在这条“生财”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开始专门从事公民个人信息的买卖。李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广告,有需要的人就会主动联系,他再在境外软件上找上家帮忙查询,从而赚取差价。

除查询牵涉私人恩怨的指定个人信息外,李某也承接一些批量订单。2021年8月,在福州从事个体家庭安防的郭某因生意不好一筹莫展之际,搭上了李某这位“百晓通”,谈好以每条2元的价格购买本地小区住户的姓名、手机号、小区名称、幢号、单元室号等信息。之后,郭某尝试打了几家推销电话,发现这些信息都是真实有效的,电话都能打通,心惊:“只要想查,就能查到,这根本毫无隐私可言”。

2024年4月,该案被公安机关移送至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经审查,李某于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间,在阿联酋迪拜,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可查询公民个人信息广告,出售身份证号、开房记录、户籍地址、银行交易明细等公民个人信息,使用女友钱某(另案处理)等人的支付宝账号收取违法所得共计人民币近25万元。

2022年5月,李某经公安机关联系后自行回国投案,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2024年9月27日,滨湖区检察院以李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法提起公诉。

当地法院经审理,于日前做出判决,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通讯员 袁佳蕾 赵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王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