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也赔钱!卖一台亏4万,太火爆今年目标提高到35万台!

龙雅琪聊车 2周前 (03-22) 阅读数 5 #汽车

小米造车亏钱但销量不错,雷军说这是史上最强财报,我觉得有点夸张,不过确实挺厉害的,毕竟刚开始做汽车就能卖这么多,虽然亏钱但是前景还行吧。

小米2024年财报出来了,雷军说这是史上最强,但是仔细一看汽车业务还是亏钱的,智能电动汽车收入321亿元,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18.5%,但是经调整净亏损62亿元,这个数字还挺大的。不过想想也正常,毕竟刚开始做汽车,前期投入肯定大,而且小米也不差钱,可以烧得起。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一直亏钱也不行,毕竟企业还是要赚钱的,不然股东们肯定不乐意。不过小米在手机和智能家居方面积累的经验应该能帮上忙,至少在智能化方面应该有优势。

说起来小米造车还真是有点出人意料,当初雷军宣布要造车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是在开玩笑。但是现在看来,小米是认真的,而且做得还不错。SU7这款车的设计挺好看的,性能也不错,价格也还算合理。不过竞争确实激烈,特斯拉、比亚迪这些老牌电动车企业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小米要想分一杯羹还是有点难度的。

算下来,2024年小米SU7交付近14万台,每卖一辆车亏损4万元,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也不算太夸张。毕竟造车是个烧钱的行业,前期投入巨大,研发成本、生产线建设、营销推广,哪一项都不便宜。而且小米作为新进入者,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肯定会采取一些激进的定价策略,所以亏损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种亏损模式显然不能长期持续,小米需要尽快找到平衡点。可能通过提高产量来摊薄成本,或者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不过话说回来,小米在手机领域的经验可能会有帮助,毕竟手机和汽车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

卢伟冰说要大幅提高产能,还要对现有产线进行挖潜,2025年的交付目标从30万台提高到35万台。这个目标听起来挺激进的,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过从市场反应来看,小米汽车确实不缺订单,主要问题是产能跟不上。如果真能把产能提上去,销量应该不是问题。但是提高产能也意味着更大的投入,不知道小米能不能承受得住。

而且产能提高了,质量控制也要跟上。毕竟汽车不比手机,出了问题可能关系到生命安全。小米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经验,希望能够重视起来。另外,产能提高了,售后服务也要跟上,不然用户体验会很差。这些都是小米需要考虑的问题。

听说小米今年还要推出首款SUV,如果定价合理的话,估计又是一匹黑马。SUV现在很受欢迎,特别是家庭用户,空间大、安全性好。如果小米能把SU7的优点延续到SUV上,再加上合理的价格,应该能吸引不少消费者。不过SUV的竞争也很激烈,特斯拉、蔚来、理想都有不错的产品,小米要想脱颖而出还是有难度的。

不过小米有个优势,就是粉丝群体庞大。很多米粉可能会冲着小米的品牌去买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一部分销量。但是要真正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还是要靠产品本身的实力。希望小米能把在手机领域的创新精神带到汽车上来,给消费者带来一些惊喜。

有人说年销30万辆可能是扭亏为盈的节点,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汽车行业有规模效应,产量上去了,单位成本就会下降。而且前期的研发投入可以分摊到更多的车辆上。不过这个数字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看具体的成本控制和定价策略。小米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能在更低的销量就能实现盈利。

但是要达到30万辆的年销量也不容易,需要有足够的产品线和市场覆盖。目前小米只有SU7一款车型,虽然表现不错,但是想要支撑这么大的销量还是有难度。所以小米接下来的新车型就很关键了,要能够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听说小米的第三款车型可能是增程式SUV,如果是真的,那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增程式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还是有优势的,特别是在充电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很多消费者还是会担心纯电动车的续航问题,增程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增程式的成本可能会比纯电动低一些,有利于控制价格。

不过增程式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结构更复杂,维护成本可能会更高。而且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充电设施的完善,增程式的优势可能会逐渐减弱。所以小米如果真的要做增程式,还需要考虑长远的市场趋势。可能需要在增程式和纯电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说到底,小米最大的优势可能还是资金实力。造车是个烧钱的行业,很多创业公司都倒在了资金链断裂这一关。但是小米不一样,它有强大的现金流支持,可以承受较长时间的亏损。这就给了小米更多的试错空间,可以更从容地调整策略,不用太担心短期的盈利压力。

但是资金优势也可能成为双刃剑。太有钱可能会导致决策变得保守,不愿意冒险。或者反过来,可能会过于激进,忽视了风险控制。所以小米还是需要在资金使用上保持谨慎,既要大胆投资,又要控制风险。毕竟汽车行业的竞争是长期的,需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

说到生产,芯片供应链问题可能会成为一个瓶颈。最近几年全球芯片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虽然现在有所缓解,但是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还是个挑战。特别是像小米这样的新进入者,可能在芯片采购上没有太大的议价权。这可能会影响到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不过小米在手机领域积累的经验可能会有帮助,至少在芯片选型和供应商管理方面应该有一定优势。

另外,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对芯片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小米如果想在智能汽车领域有所作为,可能需要考虑自研芯片的问题。虽然这需要巨大的投入,但是从长远来看可能是必要的。毕竟核心技术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安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龙雅琪聊车

龙雅琪聊车

龙雅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