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你送孩子去补课了吗?
这篇文章5000字,写的很心累:文笔有限,建构大文章的能力有限,又奢望一篇文章把自己对于当下教育的理解说清楚,说透彻。
所以,文章总体而言,读起来体验也不会太好:观点的逻辑性、论述的连贯性,堪忧。
文章很长,这里简要说下主要内容、观点:当下教育,一些家长把分数=能力,个人觉得这是错误。分数是可以通过“技术”“技巧”进行拔苗助长的,尤其是小学,以及初中期间。分数低,某一角度而言,是孩子对家长发出的警告:我出现状况了。
至于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能以机构的标准化、流程化的评价:一票定生死。而是需要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会真正的尊重(客观而不是顺从),而不是过度焦虑(贬低、大道理、PUA、责骂。。。),这样才能针对孩子的现状,给予因材施教的教育,助力孩子的成长。
以下是5000字文章所划分7个小节的标题
一 一些家长,在如何教育方面,一窍不通——却,爱外行领导内行
二 教育孩子两个基本功:技术与技巧
三 在技术与技巧之上,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化被动为主动
四 从严弘森的例子,去理解什么叫“因材施教”!
五 当下的教育,需要家长的自我提升
六 当下,成绩不代表一切
七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一 一些家长,在如何教育方面,一窍不通——却,爱外行领导内行
五一节,你送孩子去补课了吗?
放假了,有些父母带着孩子去看世界;有些父母,送孩子去上培训课、补习课。
对于孩子而言,旅游也好,培训、补课也好,你说硬要在两个选择之间,分个是非、对错、好坏。。。就跟非要在咸豆腐脑和甜豆腐脑选一个哪个好吃一样:哪有什么标准、唯一的答案?完全因人而异。
所以,本文观点不是反对,所有,假期送孩子去培训、补课的父母这样做都不对,但是——确实有些家长,假期把孩子送去培训、补课,属实属于:头痛医脚、饮鸩止渴、“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治标不治本。。。。。。
为什么有些家长假期还要把孩子送去培训、补课?
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为什么不少父母(即使他们拥有本科、硕士学历)无法胜任入门级的教育内容:认字、写字、作文、拼音、数学。。。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父母认为所有问题学校都会教?我的观点:不是这些父母认为所有的问题学校都会教——本质是因为这些父母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束手无策:所以,更希望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为什么这些父母不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的,很大一个可能是因为:培训费。
一个小学生,认字、写字、作文、拼音、数学。。。就这些项目,一项,一年培训费,五六千,不算多,一两万不算贵——但是,对于有些家庭而言:五六千不是小数目,一个项目就要花这些钱,那两三个项目呢?一年这些,六年呢?还有初中三年呢?投入见效还好,不见效果呢?
所以,那些表现得认为所有问题学校都会教的家长,或许,许多只是因为囊中羞涩,不得已,所以希望学校能承担更多——实际上,这些年在教育领域,大部分人都知道,因为各种原因(特别是奇葩家长的诉求、观点、道理),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对待学生,奉行的宗旨是“无过便是功”——哪还能奢望:解决所有孩子教育的所有问题?
而本质上,认为所有问题学校都会教的家长,和热衷于觉得孩子学习有短板就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的家长一样:在如何教育方面,属于七窍通六窍 ,抱着擀面杖当笙吹,扁担吹火——一窍不通 。
二 教育孩子两个基本功:技术与技巧
怎么形容这个:一窍不通呢?就像,家长就算本科学历、硕士学历。。但是,在教育方面,打个比方:你是个优秀美食家,但你未必是个合格的厨子。
你能从“色、香、味”把一道菜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让你炒个菜,你能炒糊了。
为什么?
因为对比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缺了两门基本功:
一是 技术:技术就是各种规律——什么材料(知识点)如何处理(怎么分解),如何搭配(举一反三),火候如何把握(如何分阶段)。。。二是 技巧:技巧就是刀工、颠锅、摆盘(拉满情绪价值,让学生好好学习)。。。
更直接的比方就是:关于技术: 家长知道3加6等于9,但是怎么拆解这个知识给孩子,怎么让孩子,家长不会,家长惹急了会说:6加3等于9,所以3加6等于9.孩子问,为什么?家长,一听,就觉得孩子蠢极乐,然后自己把自己气哭: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我的孩子不会?——其实,孩子没有问错,是家长不会教。
关于技巧: 家长只会说,这个对你好,那个有用。。。不懂得激发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想老师,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有耐心的读者,看到这里,会有疑惑:这作者,有病吧?前面说:有些家长,假期把孩子送去培训、补课,属实属于:头痛医脚、饮鸩止渴、“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治标不治本。。。。。。
把家长送孩子培训说得一文不值,现在又说家长不懂教育——那,家长送孩子去培训有问题,你凭什么,说这些家长:头痛医脚、饮鸩止渴、“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治标不治本。。。。。。
你以为你是谁?
三 在技术与技巧之上,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化被动为主动
你的质疑没有问题,因为这里,就是我写此文的初衷:在,为什么父母都认为所有问题学校都会教?这个问题下的一个大家很认可,个人也认可的一个回答下,我留言道:老师,一般不会教开悟的东西,一般教的是技巧层面的知识,而不是“悟”。
没想到,这个留言,获得很多网友的共鸣——点赞数比我写的大部分文章的赞都多。

前面说了,老师有技术,有技巧。但是,老师大概率不会教“悟”。
怎么理解“悟”?
简单理解就一个词,四个字:因材施教。
作为一个普遍引用的知识;中国人平均智商是105(近来有个调查数据是107),普通人的浮动范围是85到115.。
从这个数据来看,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一个孩子学习不行,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习不好,问题的根源,极大概率不在智商。
在哪里?就在于没有“开悟”——没有被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有点孩子性子急一点,有点慢一点;有的孩子对数学比较敏感,有些孩子对文学比较敏感,有些对音乐比较敏感。。。。
但是,在学校、培训机构中,所有的孩子,大多,只有一个标准:年龄,年纪。。。
几个等级:优秀,良好,普通,一般,差生。。。
前面已经提到了,因为各种原因(特别是奇葩家长的诉求、观点、道理),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对待学生,奉行的宗旨是“无过便是功”——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老师已经把工作的重心从“教书育人”转换为“完成KPI”。
同样,对于培训机构而言,“教书育人”是口号,机构的目的是盈利,努力的方向是:客户续费比率;客户新购服务;客户转介绍;。。。
所以:让标准化、流程化的模式,为孩子提供差异化的“因材施教”——开悟,这个概率,属于小小小概率事件。
更关键的一点,在《家长在现代儿童教育中重要性愈加突出的原因之试错》一文,个人的观点:
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欢OR真正擅长”之前,他接受的训练可能都是一次次的“恋爱”(试错),一次次换工作。
试错,这个词,用在孩子教育方面,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 :尝试第二层 :确定错误第三层 :承担责任

以今年爆火的《哪吒2魔童闹海》导演饺子为例,一个学医的毕业生,毕业后,宅家三年,转行动漫,除了家长与孩子的高度相互理解,谁能承担这个转行的风险?
孩子的“因材施教”也有这样的风险,老师(培训或学校)敢说:你这个孩子有什么音乐天赋,你应该“托举”(花钱培训)你家的孩子。——输了算谁的?
他说了,你敢信吗?
每次聊到教育,我最喜欢拿严弘森来举例,他的父亲通过:尝试、试错、确认、鼓励。。让严弘森,三岁开始探索,4岁初步找到兴趣,6岁左右基本稳定,8岁以后基本可以确定进入良性成长循环。。。
四 从严弘森的例子,去理解什么叫“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通俗的理解就是让孩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通过合理的引导、辅助,让孩子能自发的,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索未知的领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规律。。。
打个比方,就像婴儿快要可以走了但还不懂什么走时候,父母通过引导孩子借助外物,扶着走,借助学步车,进一步锻炼孩子的力量,然后通过恰当时机的引导,让幼儿,开始慢慢的自我尝试行走,然后孩子在不断的练习中,终于开始会自己磕磕绊绊的行走,于是,孩子在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中——上小斜坡、草地、沙地、台阶。。终于,掌握的行走的能力和技巧。
而一般老师教授孩子的,是给孩子套上“外骨骼”(技术、技巧而不是方法——开悟)——孩子看似会走了:其实,一旦失去“外骨骼”,或者进入新的阶段,新的领域,这个孩子又趴下了。
这也就是,我文章开头说的:有些家长,假期把孩子送去培训、补课,属实属于:头痛医脚、饮鸩止渴、“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治标不治本。。。。。。
为什么把孩子送去培训,因为成绩不好——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孩子。
一般机构如何培训孩子?多练,多背——从技术、技巧层面,而不是从“开悟”:认知层面。
就像,现在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作业写不完,就很忧虑,着急,然后就各种“努力”让孩子完成作业——还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打压:你看人家谁谁谁。。。多优秀。
有这样的观点的家长,就不懂教育,至少不符合当下的教育背景。
孩子正式因为能力弱,所以作业完成度才不高——一道数学题,有人三分钟做完,有人三十分钟做完。一篇作文,有人15分钟写完,得优,有人写了两个小时,狗屁不通。
你硬逼着他写完作业的意义在哪里?——这不是头痛医脚、饮鸩止渴、“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治标不治本?
孩子有薄弱项,应该分析薄弱项的原因——诸多机构都不会干这事,至少,在一般水平的机构(培训、学校)都不会干这个事情——原因前面说过了,在以KPI、效益为导向的机构,因材施教这种事情,一般机构而言,除了效率、效益考虑以外,更是能力(水平有限)的问题。
五 当下的教育,需要家长的自我提升
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尽早妥善解决“双减”后教师负担问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家校共育指导能力等全面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

个人理解,教育研究能力、家校共育指导能力,所针对的就是,当下教育需求,是需要提升“因材施教”的广度与深度,而满足这一需求,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努力,家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正是部分家长“外行领导内行”——为什么我孩子成绩不好,你们怎么教的,你们应该怎么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下的教育“困境”:家长过度焦虑、教育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最后,所有的矛盾在学生身上爆发——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被各种“作业”锁定。。。丧失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能力。。。
为什么说家长过度焦虑?
未来已来——20年前,30年前,40年前,那些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产品,不仅仅是成为现实,而且正一步步走进大众生活: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管家、个人飞行器、人工智能助手。。。
更贴切生活来说。
20年前,你说人人都可能成为明星,大家笑一笑:鸡汤吗,喝一喝也好。
10年前,你说大学不读了,我要做网红,父母揍你一顿:你不读大学,你怎么找工作,你吃什么?
。。。
作为普通人,对于未来的10年,20年的担忧,真的,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而言,到底有多少合理性?
那么,请问,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是不是一种过渡焦虑?
当下,一个一般本科毕业,然后去送个外卖,开个网约车,有什么大惊小怪吗?
六 当下,成绩不代表一切
我不是反对学习,我是期望家长意识到:对于未来,关于孩子当下的成绩,分数不是重要,重要的是过低分数背后的缘由才是我们关注的。
所谓,孩子某科成绩比较差,更形象的比喻是,一个系统亮了红灯:报警。
家长要做的,不是说,这个灯坏了,换一个只会亮绿灯的灯——通过外力,使得孩子的成绩提高。
家长应该要做的,是通过自我反省,先看自己哪里有什么不足,然后通过提升自己,或者自己通过努力获取外界专业的帮助,去看看孩子为什么亮红灯:至少对于小学阶段的诸多学习而言,拿一个过得去成绩,大概率,不是孩子的智商问题。而是孩子自身的特性、成长过程中外界施加的影响。。。降低了孩子正常的学习能力。
所以,对于一些家长,假期把孩子送去培训、补课,个人的建议是,与其做这种事倍功半的努力。
家长,不如花点时间,好好给自己做个自我梳理,好好的通过自己提升或者借助外力,去观察下孩子当下的真实状况。比如,心平气和的一家人,找个山爬一次,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露个营。。。总之,让自己平静下,认真的观察下自己的孩子,从“分数”的焦虑中走出来,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优点。。。
反问自己,孩子明明没什么问题,为什么学习这么吃力?我有什么问题?我们家庭环境有什么问题?当下的教育模式,对于他有什么不合适的?
。。。
七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个人的体会,尊重孩子,是因材施教的开始。这种尊重,不是顺从,而是客观的理性的接受孩子当下的现状:不否定、不攀比、不说教。。。
懂得真正的尊重,孩子才有足够的安全感,而充裕的安全感,不仅是良好互动的重要保证,更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活力、创新力、探索力、思考能力。。。
尊重孩子当下的现状,才能基于现状给予孩子合理的成长助力:在每一次成长的时刻,都能衷心的给予孩子以热诚的鼓励;在孩子成长的挫折时刻,都能及时得到孩子真诚的求助,并给予及时的支持。或许帮不上孩子,但是让孩子明白:没什么大不了的会过去的,而不是嘲笑、打压孩子。
归根到底,在个人观点里面,开悟与因材施教之所以是一回事,就是两者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主动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