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第六节:弗洛伊德定位人性的「自我切换原理」原本是公理

思乡人论事 2周前 (05-03) 阅读数 1 #社会

六:弗洛伊德定位人性的「自我切换原理」原本是公理

人就是自我系统(简称自我)的待定式,自我即心态多元系统,人的先天只有本能欲望,随着心智在后天的渗透有了心态的拓展,然后让人有了感觉的情绪潮,有了情感,有了存在感表现,有了喜好和兴趣,有了自我维护,再后有了对家人的维护(责任心),有了行为习惯(习性),有了在意点(情结)…这,意味着心态多元在后天的定位。

先天的本能欲会扩展为本能欲念、利己意愿或获取利益之策略,包括性欲释放,这只是本能主张。

正因人本能心态随着认知的拓展,有了本能单元拓展,非本能单元之主张往往与本能主张的不同步,于是让本能欲的主张有了被牵制或被克制因素,自我主张成了心态多元主张,此时人动机点,就会在本能主张和非本能单元主张之间摇摆。这也构成了“本我”与“外我”之间的摇摆,换句话而言,人又是在利己与与非利己的行为模式中切换的…正是如此,才有从弗洛伊德认为的:人性存在于“本我与外我”之间的切换。

从本能单元看,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求生就是利益驱动,也是利己的;从人(自尊心)立志拼争上看,人活着是为了赌“一口气”,有时不在乎肉体牺牲;从人的社会责任感上看,做人得有胸怀有担当,适当付出很正常;从情感归属上看,有回忆上的牵挂,才有定向的爱心释放,给牵挂的人送点钱财或其他利益,才心安理得,这是情怀的释放…从多元成分上看,系列“外我”行为,有时在与“本我”对向而行的。

人是什么?从心态自然走势的逻辑中去看,婴幼儿只关注吃喝,自然行为呈现于本能主张;一个赌徒痴迷于赌,一个网迷痴迷于上网,心态支配点都是瘾发作,是习性锁定,成为了自我支配重心;一个爱心人士在社会穷困阶层上关注,并尽力投入,有所付出的同时,也在营造情绪释放(欢快氛围),这就是人性“本我”与“外我”的不同表现…

人成熟后有了心态大系统多元,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全貌。心态系统的起始状态是以本能欲望和意愿为主,是以利己为中心的,呈现于“本我”。随着人的成长,自我心态有了拓展,有了由浅入深的系统化定位,即多元内容在拓展添加,让自我支配有了系统化的多选项,也就有了与“本我”的不同步的“外我”成分集合,于是有了情感主张、自尊心主张、责任感主张、习好主张,或理想信仰主张…这些都是非本能的主张,即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性“外我”主张。

一方面,心态多元体在支配的历程中,开是为本我服务的,生存也离不开本我支配;另一方面,本能之外的多单元,又有了不同步于本能意愿独立主张,让人性的“自我”,时儿呈现“本我”,时儿呈现为“外我”。

换句话来说,人的行为正因为有“本我”与“外我”的切换,本能支配又在多元支配中,有了周期性节奏,说明了人性“自我”行为,就在“本我”与“外我”之间漂移。

为何要凸显本我与外我之分,因为两者驱动的行为不同步,加之心态具体元素有可能被“激化”,瞬间(或短期)轮为心态重心,会让旁外其他单元轮为附属体,此时的心态重心很容易吞噬本我。比如一个事业狂,为了事业废寝忘食,也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只为追求事业成功,这就是在摧残“本我”的健康。

还有,某一单元子体因为条件反应而极化,其支配行为又是与“本我”相克,甚至不惜扼杀本我生命肉体。比如一个将军战败自杀,一个姑娘痛失爱情而殉情等。人的现实行为,无不表现为受具体单元成分支配。这里单元体(或子体)支配,或交织体支配,都是心态支配的具体表现。

换句话来说,人想什么干什么,就有一种意愿或欲望在作相应主张,由心“想到的”,结合胆量突破,或某种执念,或有了激情释放,才有了支配能量。人的行为举动,首先得有心态支配所隐藏的能量。

单元(或单元子体)支配,交织体支配都属于心态成分支配,统称为心态支配。

在自我心态这个大系统中,各单元在总系统中的占比不同,相应支配时能量不相同。能量大,支配的空间和时间会相对会大;能量小支撑的空间也会有限,或者发生在短期或瞬间;能量弱小只能是处于支配不力(而呈现于压抑状态)。

在心态多元轮回的支配中,有着心态重心的单元支配,属于心态主体支配;非心态重心的单元支配才属于次体支配。实际上自然人的行为模式,就处于主体支配和次体支配的轮回交替。主体支配在多元轮回中如果是有周期性存在,那说明人“自我”心态处于稳定状;如果心态重心不定期发生位移,主体支配(相应元素)出现此起彼伏异常,那说明人“自我”心态将迎来波动潮,要么烦躁或痛苦,要么兴奋激动;如果主体(或主次轮回)支配失去了周期性存在,那说明人有了“自我”会处于相对失衡状…(待持续→看第七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思乡人论事

思乡人论事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人自我心态有了系统深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