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3天,港口交易恐流产,北京放话施压,李嘉诚已没有退路
4月2日,是李嘉诚与美国贝莱德约定的签订协议的日子,被各界称为世界交易日,可见意义重大,其中牵扯的利益错综复杂。

李嘉诚以及他的长和集团非常清楚,如果强行推进,必将受到上面的市监总局的反垄断审查,强制性的叫停交易,甚至甚至触发更严厉的制裁。毕竟上面的态度已经明朗。
李嘉诚是出了名的投资家,对市场的嗅觉异常的敏感,这场228亿美元的港口资产出售,本应是李嘉诚“去风险化”战略的收官之作,却因触碰中美地缘博弈的敏感神经,演变为一场资本与国家主权的惨烈绞杀。

交易日还没有到,长和股东们已经没有信心。长和系四家公司市值蒸发超781亿港元,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不信任票。资本市场的清醒认知: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任何涉及战略资产的交易都难逃政治审查的放大镜。
正如很多网友所说,李嘉诚已经进退两难。一方面,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反垄断审查,认为巴拿马港口涉及中国21%的货轮通行权及4700亿美元年贸易额,交易可能威胁供应链安全。

另一方面,若主动终止交易,长和需向贝莱德支付数十亿美元违约金,同时可能被国际资本贴上“不可靠交易方”标签。

更重要的是,李嘉诚和长和在政府层面已经人设崩塌,港澳办两次转发《大公报》文章,批评交易“助纣为虐”,强调企业家需在“大是大非”中与国同行。对比张謇、霍英东等“实业救国”典范,李嘉诚被批“赚够就跑”,家族长期依赖中国政策红利(如北京东方广场拿地),却在此次交易中“背刺”国家利益。

根据香港媒体报道,长和集团在下周,也就是4月初的时候并没有与美国贝莱德签订协议的安排。足以可见,已经感受到了压力。至于是放缓还是终止,还需要等他们实际的动作。
这场交易注定成为全球化退潮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它警示所有跨国资本,当国家主权与商业利益冲突时,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精明的李嘉诚或许仍盘算着违约金与审查风险的数学期望,但历史的审判从不计算概率,它只记录选择。
《大公报》说得明白:真正厉害的企业家,不能只顾着算计怎么捞钱,更得把家国情怀揣在心里。看看李嘉诚现在卡在中间、两头挨骂确实很憋屈,其实所有跨国大公司都躲不开这个选择题中国这艘复兴巨轮正开足马力往前冲,你是趴甲板上躺平摆烂,还是撸起袖子帮着划桨?这道题答好了,子孙后代替你名字竖大拇指;答砸了,历史课本里你可就是反面典型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