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准将谈中印战争:600中国士兵就无法阻挡,一场注定失败之战
敌人非但没有缴械的意思,反而对我方发动了反击。
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中,三名解放军战士在深入敌方区域后,成功摧毁了两个印度军队的炮兵阵地。战斗结束后,他们发表了如下言论。
在中越边境的冲突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表现展现了他们的勇猛与战斗力。与此同时,中印边境的战争也迅速结束,仅仅32天就见证了印度军队的全面败退。这两场战斗不仅体现了中国军队的高效和决心,也迅速结束了敌对状态,确保了边境的稳定。
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作为被俘的最高级别军官,谈及中印冲突时依然感慨万分。
区区600名中国士兵我们就抵挡不住,这场仗输定了。面对这么点敌军,我们竟然束手无策,可见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远超我们的预期,连这么小规模的部队都能轻松突破我们的防线,继续打下去只会徒增伤亡。事实摆在眼前,我们根本就不是对手,再坚持下去毫无意义。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趁早认输,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场战争,我们注定是输家,现在投降才是明智之举。
在《喜马拉雅的失误》一书中,达尔维准将分析了印军战败的原因。他指出,除了反对派、公众、政府和媒体的影响外,还有三位关键人物应对中印战争的结果承担主要责任。
【600位中国士兵的冲锋】
达尔维与解放军的交锋发生在克节朗一带。
达尔维接手第7旅时,这支部队堪称精锐,下辖三个步兵营和一个步枪联队,还配备了炮兵单位,包括76.2毫米迫击炮和75毫米山炮。全旅总兵力超过6000人。
面对达尔维指挥的第7旅,中国方面派出了西藏军区第419部队,这是一支颇具神秘色彩的解放军精锐部队。该部队规模达到师级建制,兵力总数超过8000人,形成了对印军的优势力量。这支来自西藏的解放军部队,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占据了明显的上风,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达尔维当时判断,解放军最有可能从印军正面的北岸发起进攻,因为其他区域地形复杂,海拔较高,且正值深夜,视野受限,作战条件极为不利。
因此,他将主要的防御部署始终集中在北岸区域,这一决策暴露了达尔维对我方实力的低估。
在实施侦察部署后,藏字419部队采取了多路迂回战术,其中一支由600名士兵组成的队伍成功绕到印军第7旅的西南侧翼,并发起进攻。
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毫无防备的第7旅陷入混乱,然而这600多名解放军战士却如鱼得水,在对方6000多人的阵地中灵活自如地穿行。
面对解放军的猛烈攻势,第7旅的印度士兵虽然意图反击,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无论是依托碉堡防御还是使用武器装备,他们的行动还未展开就被解放军迅速压制。在150发迫击炮的密集火力支援下,解放军以压倒性优势推进,短短一个小时内,第7旅便彻底溃败,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达尔维和旅部其他指挥官试图藏身于森林中,却因缺乏补给而陷入困境。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他们被敌方抓获。
第七旅在此次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人员伤亡达到1900多人。
【回到印度的达尔维】
经过长达七个月的关押,达尔维在中印双方达成协议后得以返回印度。作为战俘,他象征着印度在冲突中的失利,因此印度民众和官方对他的态度都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
达尔维被俘期间并未虚度时光,他深入研究了第7旅和印度军队失利的原因。一回到国内,他便迅速投入回忆录《喜马拉雅的失误》的撰写工作,旨在向公众揭示他所了解的事实真相和深入的分析。
达尔维对这三人的批评最为严厉。
【达尔维的说法】
达尔维指出,印度总理尼赫鲁、国防部长梅农以及陆军参谋长考尔中将应对事件承担主要责任。
尼赫鲁作为决策者,在印军尚未做好充分备战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与中国发生冲突。这种仓促出兵的决策,怎么可能取得顺利的胜利?
梅农及其参谋长并未对中印双方的军事实力进行客观评估,过于自负。他们忽视了印度军队在装备和后勤保障方面的严重不足,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印度士兵装备简陋,缺乏先进的军事装备,在战场上生存率极低。然而,尼赫鲁对这些情况完全不了解。
达尔维认为,印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堪称全线溃败。从军官的指挥到政府应对舆论的策略,无一不是重大失误。不同阶层面临的各种问题相互叠加,最终使得印军在这场冲突中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这本书一发布,立刻引发了全国的震动。尼赫鲁被迫下台,各级部门之间的相互指责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矛盾。
直到这时,他们才真正明白,在与中国边界问题上制造事端,实在是个极其错误的做法。达尔维的著作由于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最终被列入了禁书名单。
【后记】
在中国战俘营期间,达尔维的生活条件相当舒适。他享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且中国人民解放军确保了其个人及财物的安全。
作为战俘营中军衔最高的俘虏,他获得的优待远超其他人。除了日常所需的食物、衣物和住所外,每月还能额外领取两包香烟和250克糖果。这种特殊待遇与其他战俘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他在战俘营中的特殊地位。
在战俘营的最后阶段,应达尔维的要求,中国方面特别组织了一次参观活动。这次活动包括了达尔维在内的27名军官,他们被带到了武汉、上海和南京等主要城市进行访问。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对这些军官的称呼非常礼貌,使用了“先生”、“旅长”和“朋友”等尊称,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
达尔维对此深感震撼,他暗自思忖,假如连这样的中国军队都无法取得胜利,那么世界上还有哪支军队能够赢得胜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