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退货门终局,校方低头赔钱,4000元能否赎回学校形象?
沈阳职校退货门这事儿,今天中午12时算是迎来了“大结局”。校方终于松口,承诺赔偿回收裙子,承担商家4000多块钱费用。商家也大度,表示其他损失不追究了。这事儿看似皆大欢喜,可细品之下,那股子留给学校的尴尬味儿,还是挥之不去。
先捋捋这起“退货罗生门”的最新剧情。校方轩校长在接受采访时,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最初的工作人员“太不讲究了,报警吧”,到如今的“深表歉意,原价回收”,这转变不可谓不大。商家王女士也证实,衣服确实没质量问题,还提供了开包视频。校方更是承诺退还40多套衣服的费用,总计4000多元。这钱,算是补上了商家的一部分损失,可这事儿留下的窟窿,远不止这8000块钱能填平的。
想想看,这事儿最初是怎么闹大的?60名学生,集体网购裙子参加运动会,用完了就以“质量问题”集体退货。商家收到衣服,一看上面沾着草屑,有的还带着明显磨损,因为大量货物“物质量问题”被退,导致店铺直接被封,损失惨重。这事儿一出,网友们炸了锅,纷纷指责学生“损人利己”,学校“推卸责任”。可如今,校方虽然赔了钱,但这事儿就真的过去了吗?
咱们得说说这“规则与道德”的较量。学生利用“7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看似合理,实则钻了空子,给店家造成了损失。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规则成为挡箭牌,当“薅羊毛”成为一种本能,咱们的教育,是不是该反思反思?咱们教会了孩子如何利用规则,可有没有教会他们,规则之外,还有道德?
再说说这学校的责任。运动会要求统一服装,这本无可厚非。可学校为啥不统一采购,非得让学生自己网购?说白了,还是想省事儿,想把责任推给学生。可结果呢?学生“白嫖”了裙子,商家损失了钱财,学校的名声也臭了。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学校作为教育者,本该是规则的制定者,道德的守护者。可在这起事件中,学校却成了规则的破坏者,道德的失守者。
当然,不能批评指责退货学生。毕竟,这事儿是集体行为,背后肯定有组织者。可问题是,这些学生为啥会这么做?是不是平时的教育中,就缺乏了对规则、对道德、对责任的强调?是不是学校只注重了分数,却忽略了品德?
好在,这事儿最终有了个还算积极的结局。校方承诺赔偿回收,商家也表示不再追究。这至少说明,校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愿意承担责任。可这4000多块钱,真的能买回公众对教育的信任吗?真的能弥补学生道德上的缺失吗?
校方得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规则,更要教会他们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薅羊毛”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校方还要警惕的是,学生说是老师指使的,需要认真核实真伪。如不属实,则是学生在找借口,逃避责任;如果属实,则要采取措施。老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者,价值观出现偏差,很容易带坏学生。
作为一所职校,其形象非常重要。近到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观感,毕业生的就业率,远到家长的信任,是否影响招生,校方还有很多修补工作要做。
总之,沈阳某职校退货门这事儿,虽然有了个还算积极的结局,可留给咱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品德的培养,能够培养出更多有规则意识、有道德底线、有责任感的人才。
你认为除了道歉和赔偿之外,校方还有哪些修补学校形象的工作,需要立即着手做?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