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长许诺并肩作战,马科斯以为等到帮手,不料中国一招降维打击
赫格塞思28日突访马尼拉,向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送上"并肩作战"的安全承诺,却在返程途中收到北京传来的消息,中国副外长陈晓东宣布加速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谈判,这个酝酿26年的地区规则即将在2026年落地。这场隔空交锋,揭开了南海博弈的新棋局。
在美菲防长会谈中,"中国威胁"成为高频词汇,五角大楼高调宣布将向菲律宾部署可搭载反舰导弹的NMESIS系统。美方特意选择在"肩并肩"军演期间强化军事存在,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通过军事捆绑将南海争端"北约化",为菲律宾的冒险行动提供武力背书。
菲驻美大使罗穆亚尔德斯公开宣称"必须做好战斗准备",日本自卫队舰艇同期停靠苏比克湾海军基地,三国联动形成清晰的地缘政治信号。有迹象显示,菲方可能重启黄岩岛"碰瓷"战术,试图在争议海域制造既成事实。
在美菲会谈结束48小时内,中国外交部两度发声,既明确反对第三方介入,又亮出构建地区秩序的新方案。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谈判的时机选择堪称精妙:既在美国强化军事存在的关键节点展现规则塑造力,又契合东盟国家期盼地区稳定的普遍诉求。
细察这场博弈,中国的战略智慧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以多边机制破解军事同盟,将南海问题重新框定在"地区国家自主协商"范畴,从根本上消解域外势力介入的合法性。
其次,抓住东盟国家对局势升级的担忧,通过准则谈判构建利益共同体,使菲律宾的冒险主义陷入孤立。更重要的是,这套量身定制的规则体系一旦落地,将建立争端解决的制度化渠道,从根本上压缩军事对抗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马尼拉的"豪赌"存在结构性缺陷。菲律宾海军主力舰艇仍是二战时期的美制巡逻舰,其海警力量在装备水平、执法能力等方面与中国存在代际差距。即便获得美军情报支持,也难以改变南海力量对比。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23年评估显示,菲方在争议海域的"灰色地带"行动成功率已降至不足30%。
历史经验表明,域外势力的安全承诺往往伴随高昂代价。1951年签署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虽经多次修订,但美国始终未对条约适用范围作出清晰界定。
2016年仲裁案后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的避而不战,暴露出所谓"安全承诺"的虚实边界。如今马科斯政府押注美国战略重心转移,恐将重蹈"竹篮打水"的覆辙。
南海的风云变幻揭示出现代地缘政治的新特征:军事威慑不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规则制定权才是战略竞争的核心战场。中国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的深远意义,在于将危机管控机制前置,用制度性安排替代军事对抗逻辑。这种"以规则促稳定"的路径选择,或许正在重塑21世纪海洋争端的解决方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