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新解:情感倦怠期的唤醒实验报告

雾凇情忆中 3天前 阅读数 2 #推荐

“七年之痒”,这个词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它就像情感世界里的一道魔咒,似乎在提醒着每一对情侣或夫妻,当感情步入第七个年头,就容易陷入危机。但这背后,真的只是时间的捉弄吗?今天,咱就来深入探究一番。

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来看,爱情这奇妙的东西,其实是多种激素共同捣鼓出来的。多巴胺,作为 “欲望分子”,在亲密关系中扮演着激情推手的角色。想象一下,当你看到心仪对象时,心跳加速、脸红兴奋,这背后就是多巴胺在作祟。研究表明,此时大脑奖赏中心的多巴胺浓度会瞬间飙升 37% 呢!可这热恋的激情就像绚烂的烟花,虽然美丽却短暂。热恋期多巴胺分泌旺盛,大概 6 - 18 个月达到高峰,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男性对伴侣的认知地图构建完成后,多巴胺分泌量会骤降 62%,这也就解释了为啥热恋期一般就几个月到 18 个月,之后激情就慢慢消退了。更残酷的是,多巴胺的分泌量在达到峰值后,会以每年 30% 的速度衰减,七年后可能就只剩初始值的 30% 了。你瞧,这和 “七年之痒” 是不是有点呼应?

在发展心理学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当我们解决了 “亲密 vs 孤独” 的冲突任务后,就会步入 “繁衍 vs 停滞” 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忙着生娃、搞事业,投入到亲密关系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可别以为 “七年之痒” 就只是生理和心理规律在搞鬼,生活中的一些因素也会加速情感倦怠。就比如生活琐碎和冲突累积造成的 “劳累型倦怠”。我有个朋友,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丈夫对她没了激情,天天加班到很晚,回家倒头就睡。直到有天半夜,看到酒局归来的老公在卫生间吐得昏天黑地,她才意识到,丈夫已经不是学生时代那个能陪她逃课的青涩少年了,身上多了很多压力,而自己却一直没察觉,还要求他像以前一样。从那以后,朋友不再抱怨,而是默默在丈夫包里塞解酒糖,给晚归的他留盏灯。这种劳累型倦怠,最好的解药就是对彼此将心比心的共情。要是两人都累得不行了,还互相甩脸色,不沟通、不解决问题,那厌烦感肯定会越来越强。

还有 “缺乏新意型倦怠”。暧昧期为啥那么甜蜜?因为那时我们为了推进关系,会去做各种新奇浪漫的事。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告诉我们,有吸引力的伴侣关系,应该能拓展彼此的兴趣、技能和经验。可要是把在一起当成最终目的,不再主动创造新体验,关系拓展就停滞了。没了新鲜的共同经历,话题少了,陌生感多了,倦怠感也就跟着来了。

那面对这些情感倦怠,咱们该咋唤醒爱情呢?

对于 “劳累型倦怠”,可以试试做好期望管理,共同协商 “牺牲” 尺度。首先,要勇敢表达对彼此的期望。别总是心里想着,嘴上却不说,最后矛盾爆发。比如,你可以跟伴侣说 “一起去看我喜欢的导演的新电影,对我很重要”,伴侣也能告诉你 “这次项目关键,周末加班很必要”。其次,得矫正对彼此的期望。生活有了变化,对方能投入在你身上的精力也会改变,这时候就得调整自己的期待。最后,就是协商牺牲。双方都退一步,找到平衡。就像前面说的例子,周六一方陪另一方看电影,周日另一方支持对方去加班,这样就不会对彼此的要求感到疲惫了。

要是 “缺乏新意型倦怠”,可以制定个 “爱情保鲜计划”,增加仪式感。就像我认识的一对相恋 12 年的朋友,他们当初是看完一场电影后表白的,所以约定每个月纪念日都一起看场电影,不管在电影院还是在家,重要的是一起。另外,对伴侣保有 “好奇心” 和 “关心” 也很重要。多问问 “除了恋人,Ta 还是谁”“Ta 今天经历了啥,为啥有这情绪”“Ta 工作有啥引以为豪的地方”,这种好奇心和关心能为你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也能让彼此感受到被在意。

爱情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七年之痒” 或许只是途中的一个小波折。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去调整,用行动去唤醒爱情,就能让感情长久保鲜。亲爱的朋友们,要是这篇文章对你们有帮助,就请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吧,愿大家都能收获长长久久的甜蜜爱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雾凇情忆中

雾凇情忆中

如雾凇般晶莹剔透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