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天启不死,大明不灭?
说到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一般印象还有魏忠贤专权。这是真的吗?又有一大疑惑——他的死因。史书记载合理吗?
后金军西南战事僵持,河套蒙古部落趁火打劫,山东闹白莲教,天下纷乱。在连战连败后,文官们说话声音明显小了,天启开始逐步掌握朝局,各地加紧募兵操练。这时天启用的主要就是魏忠贤了。天启三年,据说不识字的魏忠贤出任东厂厂督,他有手段,会钻研,办事和皇帝心意。几年积累下来,阉党实力强劲,天启皇帝醉心木艺,又不愿总是和文官们正面冲突,魏忠贤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和制衡文官的关键力量。
文官派系众多,各自维护自己所属派系之下的地主士绅利益,土地人口藏匿,偷税漏税严重,天启偏重征收商税。魏忠贤阉党打压群臣的同时,用各种手段,明里暗里从各派系地主,士绅搜刮榨取到巨额财富。他们中饱私囊肯定有,但收上来的钱有很大一部分是交到国库和皇帝手里的,这也成了晚明朝廷支持国家运转,平叛逃扣的部分资金。在魏忠贤压制下,朝廷官员总体还是听皇帝话的,凡事分两面,如同正德,天启也用宦官制衡文官集团,但正德勇武,亲力亲为,对宦官掌控力强,天启文弱,幕后操控,这使得魏忠贤更加狠辣一些,魏忠贤做的一些事是过头的,例如对杨涟等人,如果不杀,而是贬官发配,折其锐气,要用时再召回,就真的是替皇帝考虑周全了。
天启年间,天灾频发,一年甚至发生多次地震,水旱蝗灾齐发,还有说不清原因的王工厂大爆炸,兵变也不少。辽东战事拉锯,大凌河等城反复被毁又重修,耗资耗响巨大,募兵平叛成了家常便饭,加在百姓身上的税赋重了不少,隐匿在百姓中的辽东逃兵成了安全隐患。广宁之败以后,明朝廷已无力对后金进行大规模进攻,坚守成了基本策略。熊廷弼虽死,他的三方布置策还是部分实行了的。孙承宗等在辽多年,基本实施的是熊廷弼策略的修改版。东北的放荒开垦始于清咸丰年间,后金时期的粮食供给对关内有很大依赖,天启年间的坚壁清野,使后金粮价飞涨,国力几乎难以支撑,因此努尔哈赤不断进击。天启五年占旅顺,天启六年围宁远。此时誓死不退的袁崇焕坚守宁远,用红夷大炮疑似伤到了这位后金雄主,史称宁远大捷。这使辽东战争消停了几个月,袁崇焕因此获得天启的器重,巡抚辽东。
由于袁崇焕不满魏忠贤安插党羽,又与满贯将率不和,在接下来的宁锦之战中,各路明军未能统一号令,只能算是惨胜。在受赏时,其他将领封妻荫子,袁崇焕却因魏忠贤的压制仅升官一级,因此愤而辞官。明史记载,袁崇焕是被罢官。天启六年八月,不堪重负的陕西百姓,以辽东逃兵为骨干起势,因为有军事经验,机动性强,被朝廷称为流贼。此时流贼实力并不强大,天启,魏忠贤的做法也只是剿,并未意识到流贼将来的燎原之势,未能从根本上去减少民变。
与此同时,天启在西苑游船落水,受惊生病,饮用霍维华进献的仙露灵露饮,服用几个月后腹胀水肿不治。 1627年9月30日驾崩,年仅22岁。关于天启皇帝的死因,史书,笔记等记载的比较多,各种看法都有,最大的疑点在霍维华,此人是阉党,但不能因此说魏忠贤要害天启,天启皇帝活着得利最多的就是魏忠贤,天启甚至临死还嘱咐崇祯魏忠贤可用,可见他对魏忠贤的信任。魏忠贤害天启是自掘坟墓,不可能这么愚蠢。另外,霍维华在天启落水后是升了官的,但在天启死前被罢官,应是与魏忠贤已反目,要除阉党必须换皇帝,这或许就是这位20出头的皇帝驾崩的根本原因。
无论魏忠贤做了什么,他对天启的忠心不容置疑,连崇祯要杀他的时候他都没反,选择自尽,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明史评价朱由校是庸碌的昏君,任由魏忠贤残害忠良,万民离心,有刻意贬低的意味。朱由校其人正如他的庙号熹宗,日光微明,过早地逝去。
晚明要想国富,必从商税着手。明军最后的光芒戚继光及其戚家军已没,李成梁人品远不及戚继光,李氏在辽东和努尔哈赤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学武宗以武打击文官,各派系庇护下的地主士绅已不可能了,只能用宦官。熹宗若能多活几年,各方面都会更成熟,在已经被魏忠贤压制住的朝堂上会更有作为,坚壁清野多持续几年,后金不战自败,明朝国家财政就能宽松些,不至于去裁撤驿站,李自成就可能一辈子只是个异族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启不死,大明不灭是有些道理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