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名乌军被困苏贾林带:谁求情也没用!苏-34轰炸机来收他们了

麒仔剧评说 2周前 (03-20) 阅读数 13 #推荐

2500名乌军被困苏贾林带:谁求情也没用!苏-34轰炸机来收他们了

---

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最后一战”:乌军为何深陷绝境?

说起库尔斯克这个地方,老军事迷们肯定不陌生。二战时,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规模坦克战的主战场之一。而如今,历史似乎又在这里重演,只不过这次不是虎式和T-34对阵,而是俄乌双方在现代战争中的较量。

最近几天,有关库尔斯克地区的消息频频传出。尤其是在苏贾以西那片人造林带里,据说有2500名乌军被围得水泄不通。这些士兵已经失去了退路,只能隐蔽在树林中苟延残喘。俄军可不会给他们太多喘息机会——无人机侦察、炮击轰炸接连不断,就像一张越收越紧的大网,把这些人死死地套住。

更让人玩味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还亲自出来“求情”,希望俄罗斯放过这些被围困的士兵。他甚至公开承认,“俄罗斯拥有优势”。这话从美国最高领导人口中说出来,可见局势有多么糟糕。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会如此着急?而俄方又为何坚决不给任何余地?这里头门道不少,我们慢慢聊。

---

苏-34出动:“精确打击”背后的心理战

先来说说眼下最关键的一环——空袭。根据前线传来的消息,俄空军最近明显加大了对苏贾地区的轰炸力度。其中表现最抢眼的,当属苏-34多用途轰炸机。这款飞机大家可能听过,它号称是目前全球性能最先进之一,不仅能投掷常规弹药,还可以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比如FAB-500制导航弹。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高科技武器是不是为了摧毁目标而设计?答案并不完全如此。在当前情况下,它还有一个更重要作用——心理震慑。你想啊,被包围圈里的士兵不仅要忍受食物短缺、通讯中断,还得每天提心吊胆地躲避精准打击。这种精神压力比身体上的疲惫还要致命!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厉害,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彻底解决掉那些藏在树林里的乌军?”其实,这正体现了现代战争的一种新思维——逼迫敌方主动投降,而不是单纯追求杀伤力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次精准打击都是一种谈判筹码,让对手明白继续抵抗只会付出更惨痛代价。如果我是指挥官,我可能也会选择这种方式,更省资源、更有效率。

不过,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句:即便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彻底消除战争中的偶然性和变数。比如前几天夜间突围行动就说明,即使处于劣势,乌方还是有能力组织反扑。所以对于俄方要想确保胜利,就必须做到滴水不漏,把所有潜在风险都扼杀掉。

---

美国恢复援助:真能改变局面吗?

除了前线激烈交火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大背景,那就是美国同意恢复对乌军事援助。据报道,两个月来,美国提供了一批新的装备,包括F-16战斗机以及M30 GMLRS集束火箭弹等尖端武器。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援助真的能帮助乌军翻盘吗?

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提供的新装备确实提升了部分作战能力,比如F-16开始参与低空飞行任务,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一定程度支援。但别忘了,再好的装备也需要时间去熟悉和整合,而时间恰恰是现在最稀缺的资源。如果不能迅速形成规模化作战效应,那么这些零星增援很难撼动整个局势。

从战略层面看,美国此举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而非真正能够扭转乾坤的大动作。一方面,这是为了安抚国内支持者;另一方面,也是向盟友展示其持续支持乌克兰。不过对于身处绝境中的2500名士兵而言,再强大的政治信号恐怕都救不了他们,因为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得多。而且,根据现阶段各方透露的信息来看,无论美媒如何吹嘘所谓“反攻计划”,实际效果恐怕远远达不到预期。

所以你看,对困守在人造林带里的那些士兵他们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还是投降。不管怎么讲,总比硬撑着等死强吧。如果换成你的话,你觉得该怎么选呢?

---

【互动讨论】

1. 如果你是指挥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进攻解救还是防守等待时机?

2. 有人认为高科技武器决定胜负,有人认为心理因素才是真正关键,你怎么看?

【参考来源】

【来源1】《FAB系列制导航弹性能分析》 - Jane’s Defence 武器数据库, 2023年版

【来源2】《库尔斯克地区冲突动态报告》 - RAND Corporation 战略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8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麒仔剧评说

麒仔剧评说

影视杂谈,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