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马玉涛现状:女儿容貌歌声都酷似母亲 而且更是贴心小棉袄

追娱先锋 4天前 阅读数 5 #娱乐

马玉涛老师,现在还好吗?

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在问。

她曾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声音,唱遍大江南北,唱进无数人心里。

可她年纪大了,又多年没上台了,很多人开始担心:她现在过得怎么样?身体还好?还能唱歌吗?

答案让人放心。

90岁的马玉涛,身体硬朗,精神也很好。平时就在家里弹弹钢琴,哼哼小曲。

她的生活安静、从容,女儿女婿就在身边照顾她,过得挺惬意。

偶尔还有粉丝去看她,听她说上几句家常,聊聊那些年的舞台生活。她脸上的笑,和从前一样温暖。

可你知道吗?在这份安稳的背后,其实藏着一条不平凡的路。

一、她不是天之骄女,是苦水里泡大的

1936年,她出生在山西保德县马家滩,家里穷得叮当响。

兄弟姐妹一堆,她是老七。下面还有俩弟弟,后来被送人了。

她出生时,父亲差点把她送出去。重男轻女那时候很常见,但好在母亲心疼这个小女儿,抱回来了。

她总说,要不是母亲那一把力气,她的人生早就拐弯了。

她没念过什么书,小时候连鞋都没穿过一双新的。

兵荒马乱的年代,她跟着母亲东逃西躲。3岁那年黄河发大水,家被冲了。

母亲带着她和几个哥哥姐姐,冒着雨,踩着泥,一路从黄河东岸逃到西岸。到了包头才算安顿下来。

14岁那年,她瞒着父母去参军。

部队文工团招人,她听说了,偷偷跑去报名。没想到一试就试上了。当时70多人报考,只要7个,她是其中一个。

父亲知道后火冒三丈。原来他已经偷偷把她许给别人做童养媳了。

她若参军,那桩“换口粮”的婚事就黄了。母亲却背地里给她塞了10块钱,说:“走吧,闯出一条路。”

部队的生活不轻松。她什么活都干,挑水、扫地、洗马厩、管道具。

白天跑腿,晚上练嗓。别人休息,她在唱歌。别人聊天,她在写笔记。

她学得慢,但肯学。

河北梆子、小提琴、合唱、独唱,全都学。她不是那种天赋惊人型的人,但耐磨。苦水泡大的人,不怕折腾。

唱着唱着,她被挑了出来,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第一次真正红,是因为一首歌——《马儿啊,你慢些走》。

这首歌,她唱了四千多遍。台上唱,录音棚唱,慰问演出唱,大街小巷放着她的声音。人们一听前奏,心就热了,眼圈就红了。

那年,她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大嗓门女高音”。

二、一生有两段感情,后半生最温暖

年轻时的马玉涛,也有过一段婚姻。那个年代结婚早,她嫁人也早。

丈夫是个老实人,两人生下一个女儿。可婚后过得不太合适,性格、想法、节奏都不对。

日子一天天累积,裂痕越来越深。女儿七八岁时,他们离婚了。

女儿归她抚养,改名马小军。

个人带孩子,边跑演出边做母亲。苦,是真的苦。可她咬牙没叫苦。

她怕孩子心里没底,所以再难也把自己装得像块石头。

直到黄河出现。不是那条真黄河,而是个人。

黄河,是她后来认识的丈夫,比她大13岁,是个有名的军旅作曲家。

这个人说话温柔,做事细致。虽然年纪大,却特别懂她。她演出忙,他在家里做饭、照顾孩子、写曲子、等她回来。

她心里从没这么踏实过。

女儿马小军一看这人,就喜欢。她说,妈妈脸上的笑,是那几年第一次出现。

一家人生活得简单但温暖。他们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柴米油盐里的陪伴和守护。

黄河写歌,她听。他病了,她照顾。他过生日,她偷偷给他画画送惊喜。

他们不常吵架。有时候意见不合,她一瞪眼,他就笑了,说:“你又飚高音了。”

她说:“你要是不在,我唱歌也没底气。”

后来,黄河走了。2013年,90岁那年,他病重离世。

那一阵子,她像突然没了方向。家里安静得可怕。很多人找她上节目,她一概拒绝。

她说她不想再唱了。因为她唱歌的时候,旁边那个为她写歌、等她回家的男人,不在了。

三、如今的她,不唱高音,也活得漂亮

现在,马玉涛已经90岁。头发白了,走路慢了,嗓子也不像从前那样高亢,但她的眼睛里还有光。

她住在女儿家,过得安稳。

马小军长得像她,声音也像她。唱歌那会儿,闭上眼一听,以为马玉涛年轻了。

可她并没走母亲的老路,而是学医,做医生。如今是医学教授,懂养生,更懂照顾妈妈。

她说:“我妈一辈子都太强了,现在该我当她的后盾。”

节假日一家人团聚,她坐在沙发上笑,女婿陪着她聊天,孙子在边上玩,她哼哼一首《看见你们格外亲》,一家人就像歌词一样,热热闹闹。

她喜欢弹钢琴。每次弹完,都要感慨一句:“唱了这么多年,歌声还在,真好。”

她的生活节奏很慢。早上起来压腿,午饭后晒太阳,偶尔看看老录像带,听听年轻时的录音。

有时候,她也会上网。她知道有人在网上说她“去世了”,也看到有人留言问:“马玉涛老师还好吗?”

她笑了:“这么多关心我的人,我怎么舍得走?”

这一生,她唱了无数歌。唱给前线的战士,唱给老百姓,唱给天安门前的国庆大典,也唱给病床前的老人孩子。

她用一把嗓子,唱了七十年。现在,她终于可以静下来了。

她不再是那个在舞台上风风火火的“大歌第一嗓”,而是一个坐在沙发上,慢慢喝茶、细细回忆的老人。

但她的人生,早就写进了时代的背景里。

她不需要再唱,因为她的歌,早已留在一代代人的耳朵里,心坎里,记忆深处。

她曾说过一句话:“我这嗓子,是给老百姓唱歌的,不是用来摆谱的。”

这话现在听来,依旧铿锵。她不是“天后”,不是“巨星”。

她只是那个穿着军装、唱着“马儿啊你慢些走”的女兵。

但正是这种不浮不躁、不争不抢的从容,才最打动人心。

歌声会老,但人心不忘。她还在,一如那个时代的温柔回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追娱先锋

追娱先锋

感谢友友们 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