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升任巡抚请客吃饭,妻子却说巡抚是个粗官,别给娘家丢人现眼
丈夫做了巡抚,妻子满脸嫌弃,直言巡抚不过是个“粗官”,还指责丈夫尽让本家和娘家颜面扫地。这故事并非御史胡编,《郎潜纪闻》《庸闲斋笔记》等不少清人笔记里都有相关记载。
康熙五十年,时任吏部左侍郎的陈元龙被外任为广西巡抚。依照当时官场的常规做法,官员外任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时,得宴请当朝的重要官员、科举同榜之人甚至是同乡,同时还得送上一笔礼金。
陈元龙在康熙二十四年考中一甲二名进士,此后一直在京城任职,从编修一路升至吏部左侍郎,宦海沉浮多年,位高权重。此次外放巡抚后设宴,来赴宴的都非等闲之辈。然而,饭局上,其夫人宋氏的一句话,令在场众人瞠目结舌,堪称“语出惊人”。
依据《郎潜纪闻》与《清稗类钞》所述,陈夫人当时说的是:“整个家族里其他人都在做清贵高雅的官职,可我丈夫却去当那种没什么风雅的粗官,这让我在妯娌面前都没脸了。”
这话啥意思呢?换成大白话讲,我们陈家和宋家那可都是出过位列九卿高官的家族。如今丈夫不过是当了个巡抚,搞得我在嫂子和弟媳跟前,那叫一个不好意思。(注:古代同夫诸妾中,年长称姒,年幼称娣;妯娌间,兄妻为姒,弟妻为娣 )
巡抚身为正二品的封疆大吏,身份显赫,可陈夫人却觉得这很丢人。换作旁人,如此想法怕是自不量力,但在陈夫人眼里,巡抚确实只能算“粗官”。接下来,御史就为大家说说清代有名的陈、宋两大家族。
【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誉的海宁陈氏】
康雍乾那会儿,海宁陈氏家族就算称不上汉人第一家族,挤进前三也是妥妥的。据粗略统计,从明末起,陈家考中进士的有31人,中举的达107人。乍一看这数字不算特别惊人,单从科举功名来说,陈家想进前十都悬。
不过海宁陈氏胜在质量过硬,家族里二品及以上的大官有二十多个,父子兄弟一同上榜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那次一共只录取了166名进士,陈氏家族就占了3个名额。
史料记载陈氏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誉。陈家出了三位大学士,顺治朝弘文院大学士陈诜,雍正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乾隆朝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所谓“五尚书”其实包含在大学士里,其中较有名的是刑部尚书陈论,他是陈诜之子。
再看尚书之下的侍郎、巡抚、布政使这些官职,任职人数加起来超二十个。从质量方面来衡量,海宁陈氏家族比起桐城张氏、诸城刘氏和滨州杜氏,水平可要高出不少。
陈元龙被外放出任巡抚时,陈氏家族正处于仕途巅峰。那时康熙年间官场盛行“内重外轻”,相同品级下,外任官地位远不如京官。如此一来,在陈夫人眼中,陈元龙外放做巡抚实在算不上啥值得高兴的事儿。
【陈夫人的背景比丈夫一点也不差】
在封建社会,婚姻向来注重门当户对。能与海宁陈氏结亲的,绝非普通官宦门第。陈夫人的父亲宋德宜,曾以大学士的身份步入仕途,也有着不一般的出身背景。
不少读者或许对宋德宜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是顺治十二年的进士,入选庶吉士后被授予编修之职。此后,他历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以及内阁学士等职。有关他的史料记载较少,《清史稿》里有所提及。
康熙二十三年,德宜获任文华殿大学士。太宗实录重修完成,他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德宜为人严毅且不善言辞,但讨论国家大事时,能坦率表达自身见解。他为官清廉谨慎,未当官时仅有一处住宅、几顷薄田,显贵后也没添产业,门庭冷落。二十六年离世,谥号文恪。
宋德宜之子宋骏业,乃是陈夫人兄长,曾官至兵部侍郎。陈夫人提及“惭颜于娣姒”,这里的“姒”指其姐姐,“娣”指其妹妹。她姐姐嫁与康熙朝大名鼎鼎的大学士王掞,妹妹则许配给康熙朝礼部侍郎顾汧。
陈夫人出身于那样的家庭,她姐夫和妹夫在当时地位资历都远超陈元龙。如此背景下,她眼光高些实属正常。而且,由她说出的话,旁人根本不敢提出异议。
不少野史和笔记里都有记载,称陈元龙“对夫人极为敬重”,这说法大概率只是场面话,没准陈元龙是个惧内之人。但平心而论,怕老婆也并非坏事。
陈元龙担任广西巡抚不过五年,在任期间为百姓办了诸多实事,深受当地百姓拥护。到康熙五十七年,他被调任去当工部尚书。从巡抚升任尚书可是升官,由此能看出康熙对他十分认可。
陈元龙仕途的高光时刻在雍正朝。他先是以礼部尚书之职补任额外大学士,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协办大学士。到雍正八年,获授文渊阁大学士,之后又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
雍正十一年,陈元龙上奏请求退休,雍正帝下旨给他加封太子太傅衔。听闻陈元龙在官场很有人缘,他离京时,雍正亲自赏赐酒食,京城的大学士、六部尚书等朝中重臣都为他设宴送行。那时陈夫人已离世数年,若她尚在,估计不会称丈夫是粗官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