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体暴露在太空,会先爆炸、冻结还是沸腾?
我们呱呱坠地,便被诸多看似天经地义的事物环绕,地球大气层便是其一。它慷慨地给予我们生存必需的氧气,向上延展约 100 公里,在重力作用下,为我们周身施加着约 10 万帕斯卡的压力。
与此同时,空气分子频繁与人体碰撞,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热量交换。可要是将我们周遭的一切,包括空气统统抽离,会出现怎样超乎想象的场景呢?
换言之,当人体暴露在真空空间,究竟会爆炸、冻结,还是沸腾?
电影《地心引力》中,巴蒂举起头盔后瞬间被冻住,这一幕在现实中是否真的会发生?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一神秘而又惊悚的问题。
当人体暴露于太空,可能出现的状况五花八门,且每种推测都有其看似合理的依据。
乍看之下,人体或许会发生爆炸,就如同理查德・布兰森在迈克・泰森推理剧《月球重量级冠军》里,迈克・泰森摘下头盔时那般。
这种观点的逻辑很简单:随着大气压力急剧下降,我们知道太空中的水会先沸腾而后冻结,而人体约 70% 由水构成,体内水分沸腾岂不是会引发爆炸,致人死亡?再者,外部压力骤降,而人体内部仍维持正常压力,这股压力差是否会致使身体向外膨胀,最终走向爆炸?这听起来似乎也合乎情理。
又或者,如同《地心引力》《火星任务》所展现的,人体暴露太空会瞬间被冻结,毕竟太空真空会率先让人体外层结冰,霜冻迅速穿透身体直至核心。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太空的真空环境,尤其是从正常压力环境瞬间过渡到近乎完全真空,这与我们在地球的日常体验天差地别,那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首先,我们不得不关注身体内宛如气球般的肺。
在化学课上,我们都学过波义耳定律。该定律表明,在温度和质量等其他条件恒定的情况下,降低一个系统的压强,其体积就会相应增加。压强降低两倍,体积便会膨胀两倍;压强降低十倍,体积则会增大十倍。
设想一下,如果在真空中,肺里还存有空气,那将是极其危险的状况!从正常压力环境在不到 0.5 秒的时间内骤然转变为(接近)完全真空环境,空气根本来不及从肺中平稳排出,膨胀的空气就如同在肺里安置了一颗炸弹,瞬间爆炸,这种现象被称作爆炸性减压。
此时,肺部遭受创伤的风险极高,死亡或许转瞬即至,且过程必定痛苦万分。对于旁观者而言,这或许称不上是一场壮观的景象,但对于亲身经历者,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几乎无人能在这种创伤下幸存。
不过,假设肺部减压过程极为缓慢,比如在暴露真空瞬间,人能迅速呼出所有气体,仅受到轻微创伤,成功闯过肺部这一关,那接下来又会面临哪些危机呢?
我们知道,上升至超高海拔(气压超低)的气象气球会发生爆炸,那人体是否也会像气球一样,无法承受真空环境而爆裂呢?诚然,气压下降会打破人体内外压力平衡。
但实际上,“仅仅” 是一个大气压的下降,即便从 1 瞬间变为 0,最多也只会让人体出现轻微肿胀,远不至于发生爆裂。前文提及的 “理查德・布兰森” 式的爆炸场景,在现实中并不会上演,因为人类皮肤远比气象气球坚韧得多。
至于人体会被冻结这一说法,虽然人体最终确实可能会被冻结,但这一过程耗时良久。
在真空中,热量只能通过热辐射缓慢向外传递。在地球上,只有当人体接触到极寒物质,通过直接传导热量,才会迅速被冻结;而在真空环境里,没有任何物体与之接触,仅仅依靠向外辐射热量,同时人体自身还会持续从内部产生热量。
举个例子,人体浸泡在比体温低 22 摄氏度的水中,冻死速度都远比在真空空间里快得多。由此可见,电影里呈现的人体瞬间冻结、爆炸等场景都是错误的。
那么,假设人体未因快速减压导致肺破裂,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也正是一般太空行走通常由两名宇航员结伴而行的原因。
当人快速呼出肺部气体,成功避免肺破裂后,紧接着面临的便是缺氧困境。由于身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短短 10 到 14 秒,人便会失去意识。
在这短暂时间内,人体虽仍有能量控制肌肉,能完成一些简单操作,但这点时间根本不足以实现自救,让人返回加压且含氧的安全环境。
暴露在真空中,身体会逐渐向更大体积膨胀,随后会遭遇更为严重的状况 —— 循环系统衰竭,这通常发生在减压后约 30 秒,同时还会伴随一般的弛缓性麻痹,身体肌肉失去收缩能力。
此刻起,若能在 60 秒内,被他人转移至充满氧气的加压环境,那么此前所有因减压产生的症状都可逆转,身体不会留下永久性损伤;反之,一旦错过这宝贵的 60 秒,细胞损伤和死亡将成为定局,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众多科幻电影中,库布里克的《2001 太空漫游》对这一情景的描述最为接近现实,其中展现了弗兰克・普尔的死亡过程。在现实世界里,人类历史上仅有一次太空探索者因减压事故不幸罹难,那便是 1971 年的联盟 11 号灾难,这场悲剧夺走了三名苏联宇航员弗拉迪斯拉夫・沃尔科夫、乔治・多布罗沃斯基和维克多・帕特萨耶夫的生命。
当人体暴露在太空中死亡后,身体会变得松软,体积膨胀至正常状态的两倍,全身呈现出青紫色。倘若时间足够漫长,最终会被冻结。
其实,人类此前针对狗、黑猩猩做过减压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得知生物暴露在真空中有 90 秒的时间限制。在这 90 秒内进行加压,狗能够恢复意识,失明与肿胀症状也会逐渐消退,大约 10 到 15 分钟后,狗便能重新恢复行走能力。
然而,一旦暴露在真空环境达 120 秒,几乎所有的狗都会死亡。在 1965 年到 1967 年的实验中,黑猩猩在真空中的存活时间最长可达 3.5 分钟(210 秒),其中一只在 3 分钟时出现永久性脑损伤,另一只在减压过程中突发心脏病。
人类也曾遭遇减压事故。1965 年,约翰逊航天中心的一名技术人员就意外经历了减压事件。《科学美国人》对此事进行了如下描述:在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真空室里,一名技术人员不慎弄断软管,致使宇航服减压。
仅仅 12 到 15 秒,他便失去了意识。
当宇航服压力提升至相当于海拔 3000 米的压力时,他在 27 秒时恢复了意识。事后,这名男子回忆称,昏迷前最后的记忆是舌头上的水开始沸腾,且在事故发生后的四天里味觉丧失,但所幸除此之外,身体并未遭受其他永久性损伤。
综上所述,一旦遭遇减压事故,首要原则是切勿憋气,尽可能快速地将肺部气体排出,随后在失去意识前的最后 10 秒,努力将身体置于便于救援的位置。若救援人员能在 90 秒内及时找到并给予加压处理,便有可能挽救生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