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125亿,全投到了美国,老板赴美后,这些资产却全面失控
ST新潮这个家注册在烟台,办公在北京的公司,全名山东新潮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名字中透露着浓厚的“中国风”,大股东的背景都是中资背景。

可没想到,这家企业的99.91%的资产都远在美国,这种奇特布局,让外界一时间看不到企业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
随着股权高度分散,明面上无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但外界一直都流传着,湖南刘氏兄弟,兄长刘斌坐镇国内董事长,弟弟刘珂远赴美国大力海外资产,他们才是掌握这家公司的真正舵手。

尽管ST新潮这家企业的疑点重重,但如果将目光投向ST新潮的2023年,似乎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信号,当年公司在美国的油气业务盈利非常可观,在2022年大赚31亿后,2023年再次入账26亿。
针对这份成绩单,中瑞诚会计师事务所在去年6月向上交所提交了长达57页的问询函回复中,而这也披露了对ST新潮美国资产的核查细节。

截止到2023年底,新潮能源在美国各子公司的银行存款合计约23亿人民币,主要分布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等地的银行。
其中有一笔从10亿骤增到了23亿的“其他货币资金”,而这正式源于美国子公司在富国银行采用感到一种名为“Sweeping”的存款方式。
中瑞诚解释,这是一种美国企业常见的现金管理手段:银行每日营业结束时自动将企业支票账户资金归集投向货币市场基金等产品以获取更高收益,次日营业开始前再将本金与收益转回原账户。

核查后,中瑞诚认为此举不影响资金安全,不存在支取受限或被关联方占用的情况,且享有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障。
为求证实,中瑞诚通过汤森路透的专业函证系统,向新潮美国子公司的所有开户行(包括花旗、帝国银行等)发出询证函,并悉数收到回函,确认了存款数据的真实性。
更有力的证据在于,中瑞诚的审计团队并非纸上谈兵,审计项目负责人曾带领两名组员,于2023年底及2024年初两度亲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大泉市等地进行现场审计。

他们还与新潮能源美国子公司在当地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Forvis进行了沟通,这家Forvis在美国会计师事务所中规模位居前十,其为新潮美国孙公司2023年的合并财务报表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中瑞诚表示,与Forvis沟通后,双方在油气资产存在性、石油天然气收入确认等关键问题上认定一致,并无重大分歧。

除了银行存款,ST新潮美国分公司还在当地发行过高收益债券,截止到2023年底,余额大约为40亿人民币。
对此公司的解释是:油气行业资本密集,高收益债融资额大、周期长,是稳定现金流的重要补充。
同时美国子公司在2018年和2019年还发行了两起共计12亿美元的高收益债,资金主要用于偿还旧贷和日常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认购方名单中有着不少国际知名投资机构,这些机构在资本市场那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了,他们愿意出资购买一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子公司的债券,也是印证了他们对ST新潮美国资产真实性与价值的认可。
从这些来看,ST新潮的美国家底,并非是虚无缥缈,但是这些关于2023年财务状况的“澄清”,并未能驱散笼罩在ST新潮头上的疑点,尤其是2024年年报的那场风波。
在2024年前三季度虽然说公司有着16亿的利润进账,业绩还算不错,但是年报迟迟不见踪影,这也引来证监会的立案调查,股票也随之停牌。

要知道,上市公司无法按期披露年报,绝对不是一件小事,问题不在于ST新潮编不出数据,而是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敢轻易签字。
原定负责审计2024年报的中瑞诚会计师事务所,仅工作两月便以“人手不够,忙不过来”为由匆匆离场,这理由听来多少有些避重就轻。
随着中瑞城的离开,后续接手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完成了审计工作,但是却给出了一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可是ST新潮对此却表示不满,年报也是因此一拖再拖。

如果说中瑞诚对2023年财报的细致核查尚能提供一些正面信息,那么,为何时隔一年,面对同样的美国资产,不同的审计机构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难道说是美国子公司的配合出现了变化?还是说新的审计机构发现了之前没有被揭示的问题呢?
不透明薪酬,隐秘控制权当然我们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ST新潮美国子公司的审计覆盖率历史上只有18%,中瑞城针对2023年年报的努力虽然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并不能代表常态,并不能因为一次成功审计,保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可以高枕无忧。

再看那备受争议的薪酬问题,美国子公司2023年人均175万人民币的年薪,远超当地同业,即便普通员工也能拿到数百万,当交易所要求进一步披露薪酬细节时,ST新潮却以“侵犯美国员工隐私,违反当地法律”为由拒绝提供。
这种说法,在熟悉美国薪酬透明制度的人士看来,更像是一种借口,这种在关键信息上的“不透明”,与中瑞城审计时银行函证等方面的“透明”行成了鲜明对比,背后的逻辑耐人寻味。
更为核心的还是刘氏兄弟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力,据称弟弟刘珂通过在美国注册一家公司,以极少的投资额,便通过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方式,实际控制了美国子公司数百亿的资产。

这一系列操作,在国内上市公司层面,从未得到充分、及时的披露,这也就意味着,即便资产真实存在,但最终的控制权归属和利益流向,对国内公众股东而言,依旧是充满疑惑的。
公司连续十几年不分红,盈利大多沉淀在美国账户,理由是国内母公司存在诉讼,担心资金回流后被划扣,这种逻辑,好比儿子在外赚了钱,却因父亲欠债而不敢将钱拿回家一样,可是要知道,这笔钱的本就可是来源于父亲的。
说到底,ST新潮的故事,已经远不止资产的境内外分布或者财务数据真伪辩论的问题了,它所触及的是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及实际控制人行为的规范等根本问题。

中瑞诚对2023年年报的审计回复,也许在一定程度上确认了美国资产的“存在”和部分财务数据的“合理”,却未能彻底解答公众对公司控制权、内部治理及未来走向的疑虑。
当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均未能在美国顺利“喊应”ST新潮,使其交出一份能让审计师坦然落笔的2024年年报时,这场横跨海外资本的迷局,显然还没有走到水落石出的那一步。
参考信源每日经济新闻2025-05-07——定期报告“难产” ST新潮被证监会立案

每日经济新闻2025-04-30——年报“难产”引爆退市危机 ST新潮年报迟到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中新经纬2025-05-06——V观财报|ST新潮未按期披露年报被立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