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营造法式》木作制度:揭开官营作坊腐败的隐秘一角
嘿,各位对历史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北宋时期一部超牛的建筑学著作 ——《营造法式》,这书可不简单,里头藏着不少关于当时建筑行业的门道,尤其是木作制度,还牵出了官营作坊那复杂的腐败链条呢。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主持制订的建筑规范典籍,由李诫大佬编撰。当时北宋的营建活动那叫一个频繁,可问题也不少,宫廷生活奢靡,官员腐败成风,在建筑工程里虚报冒估、偷工减料的事儿屡见不鲜,搞得国库都吃不消了。于是,为了规范建筑行业,防止贪污浪费,保证工程质量,《营造法式》就诞生啦。
咱重点说说这木作制度。在《营造法式》里,大木作制度规定了 “材” 作为模数的标准,“材” 的高度分为十五 “分”,厚为十 “分”,斗拱两层拱之间高度为六 “分”,叫 “栔”。大木作的各种构件基本都用 “材”“栔”“分” 来确定尺寸比例,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模数运用。可您知道吗,就这看似严谨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了某些人钻空子的地方。
在官营作坊里,负责采购木材的官员就有猫腻可玩了。按照木作制度,对木材的种类、尺寸、质量都有明确要求。比如说建造重要宫殿需要特定尺寸和材质的金丝楠木,可采购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可能会以次充好,用普通楠木甚至其他廉价木材替代,然后在账面上虚报成符合标准的金丝楠木价格。这差价就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您想啊,这宫殿要是用了质量不达标的木材,安全性能有保障吗?这就好比盖房子用的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几根脆弱的树枝,能结实吗?
再看看工匠们的工限规定。《营造法式》里详细划分了不同季节、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按四季长短,分中工(春、秋)、长工(夏)和短工(冬),工值以中工为准,长短工各有增减。这本来是为了合理安排生产,保障工匠权益的。但在官营作坊里,工头却可能利用这个规定压榨工匠。比如说,夏天是长工,理论上工作时间长,工值应该增加。可工头却以各种理由克扣工钱,还强迫工匠加班加点,超出正常工限很多。工匠们敢怒不敢言啊,毕竟要是丢了这份工作,一家人可就没饭吃了。这种情况就像现代一些黑心企业,让员工拼命干活,却不给相应报酬。
还有那料例部分,对各种材料的消耗有详尽定额。可在实际施工中,官营作坊的主管却能通过虚报材料用量来捞钱。比如按照规定,建造一间屋子需要 100 根木材,他却上报 150 根,多出来的 50 根就被他拿去私下售卖获利。这就导致国家资源大量浪费,真正用于工程的材料却可能不足,工程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北宋《营造法式》木作制度本身是非常科学、严谨的,为建筑行业制定了很好的规范。但在那个腐败横行的社会环境下,官营作坊里的这些蛀虫们利用制度的漏洞,构建起了一条长长的腐败链条,从采购、施工到监管,各个环节都被污染。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也让许多建筑工程质量堪忧。咱们从这里就能看到,一个朝代的兴衰,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腐败现象息息相关。
好啦,今天关于北宋《营造法式》木作制度和官营作坊腐败链条的事儿就讲到这儿啦。要是觉得这内容有意思,就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走一波,保准您往后好运连连,干啥都顺风顺水,发大财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