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如处理不好,将面临着人生的灾难

外圆内坊 1周前 (03-21) 阅读数 7 #国际

有许多人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每天清晨闹钟响前已经醒来,假日就算关了闹钟也无法睡到自然醒;还没起床就在手机上查工作邮件、看手机,睡觉之前也要回复工作邮件、微信才安心。

上班时忙着处理各种事情,水不敢喝多,怕上厕所,但咖啡提神还是要灌几杯下肚;

吃饭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几分钟搞定;

下班路上不断刷社交媒体生怕遗漏各种新闻动态;

病了不敢请假,不舒服只能吃止痛药缓解;

一停步就觉得对不起全世界,想休息又觉得自己不值得;虽然愿望是躺平躺赢,但好不容易做完手上一件事之后,又开始计划下一件,心中窃喜:忙完这一阵,又可以忙下一阵了!

这种过度工作、做得太多、活得太累是芸芸众生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许多人不停阅读各种文章希望找到提升脑力增加效率的方法,他们大多数来不及看完一篇文章,即便看到有趣的文章我们也只读最前面的几段,因为根本没时间看完。大家都加班加点超时工作,压力山大,以不满的情绪,埋怨的心理去不断追求越来越高的目标。殊不知,我们正用生产力来杀害自己。

有人会这样说,稍事闲暇虽然令人愉悦,但如果人们每天二十四小时只需要工作四小时的话就不会知道怎么打发时光。在现代世界里这种情况的确属实,这是对我们这代文明的谴责。

每年都有新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自我隔离、抑郁沮丧的人数比前一年更多。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这个社会哪里出了毛病?。

结论是,我们一辈子都在“奋发进取”。

“奋发进取”这个词并不总是褒义的,而所谓的“进取心强”者,终身致力于提高效率,而没有意识到所谓的效率只是一个假象。

当下,“时间就是金钱”的价值观、守时高效的作风成为新的时代美德。蜡烛、电灯等室内照明设备使人们可以夜班工作,挑灯夜战成为工人日常。而“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娱乐,八小时休息”已经成为人们心理上的奢望。

有经济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劳动力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天天工作乐此不疲,每天日程都是在电脑上工作、安排会议等,完成一项任务又有下一项任务,这种生活和工作状态有悖于自己的身体,是极其损害健康的。

如果我们完成任务的时间减少40%,这就足以让你有时间出去走走,做点其他事情,让自己的大脑可以休息一下。这种大脑的“关机时间”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在工余休息时间,找朋友或者爱人见面,不要谈工作,说点别的。约朋友出来喝杯咖啡,面对面的谈话,有更多的感情起伏,也能为我们的情绪充电。或者听一场音乐会,顿时就会让心情愉悦起来。

再或者每段时间都要给自己设置一段放空时间,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到大自然中漫步,和朋友同游,放松之后将极大地提升健康指数。

科学家们预测说,在2030年之前,人们只需要每周工作15小时,就可以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虽然这个预测似乎有点太乐观了,但毕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也许我们很快就能够减少工作量,赚取同等的财富。到那时,我们将首次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无需担忧经济状况之后,怎样运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呢?

科学家们认为,打卡上班、没完没了的加班是最为扼杀生产力、危害健康的做法。

于是,为了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就加倍努力工作,提高效率,辛勤工作,但却总是焦虑、易怒、疲累不堪,即便收入大幅提高,也无法改善自己的困境,反倒令人觉得更糟。实际上,越成功,就越焦虑,呈现一种“忙碌幻觉”成为一种口头惮:哎呀!我这段时间特别忙!

亚里士多德这样说:“我们工作是为了享受闲暇,唯此方有快乐。”我们应该设法让自己觉得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用,就会觉得更健康,更快乐。

换言之,我们要创造一种“感觉”,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与此同时,也可以善用闲暇时间,让自己拥有真正的快乐。如果你不至于担心衣食住行,就少赚一点,少一点认同感、归属感,这样,幸福感会更多。所以,不要把认同感、归属感,混淆成幸福感。

让我们更聪明地工作,而非辛苦工作。要专注工作,也要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为生活而工作;不要迷信效率,沦为工作的奴隶,为工作而生活。要聆听自我内心的需要,善用时间,重新找到自己的快乐源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外圆内坊

外圆内坊

时政人文,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