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战时期的国军少校,也是王晓棠恩师,银幕剧抛脸演啥像啥,66岁去世
什么是“剧抛脸”?
意思就是“抛弃上部戏的脸”。
其实所描绘的就是,演一部戏,就变一次脸的演员。
这样的演员,他们通常会通过演技突破外形上的局限,然后使得每个角色,都拥有独特的魅力和辨识度。
那么说到“剧抛脸”,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哪位演员?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咱们今天所要讲到的这位老戏骨。
但,只要你看过他演的戏。
甚至,只要你听到他的名字,你就不由自主地认同雅清的观点。
他,的确是如假包换的“剧抛脸”。
我说的这个演员,就是——
1955年,由林农和朱文顺执导的电影《神秘的旅伴》上映后,在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
初登银幕的王晓棠和刘增庆,以青春靓丽的颜值,和真挚动情的表演,成为那一年,亮瞎观众视线的“银幕CP”。
出演冯廷贵的印质明,也一跃成为“银幕公安专业户”。
然而我觉得,单就演技而言,在其中演得最好的,却是两个反派演员。
他们一个是扮演特务头子魏福的李颉。
另一个,便是扮演土匪萧五的田烈。
尤其是田烈,他赋予了萧五这个角色许多性格化的色彩,将其贪婪、凶残、粗鄙、好色的本性,展现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片中萧五垂涎小黎英(王晓棠饰演)的美色,对其轻薄骚扰的那场戏,田烈可以说将一个“色鬼”的心理,进行精准的把握。
他先是乜斜着眼睛暗中观察小黎英,继而悄悄地凑上前,试探性地对小黎英进行挑逗“你对我笑一笑,我给你半块洋钱”,随即脸上露出猥琐的笑容……
那眼神、那言语、那动作,简直将一个“色鬼”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而正当萧五这个角色已经深入人心时,紧接着我们又在电影《上甘岭》中,看到田烈所扮演的炊事员一角。
这一次,人物的身份、性格、世界观与萧五完全不同,但田烈的表演,却是那么朴实无华。在这个炊事员的身上,我们再也寻不到萧五的任何影子。
1957年,林农又找田烈出演电影《边寨烽火》中的梅普山官。
两人自从在《神秘的旅伴》中有过合作之后,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剧组出现一些重大事情,林农也会找到田烈进行商量。
《边寨烽火》中女主角玛诺的扮演者,林农最初选择的是另外一位女演员,可戏拍了很长一段后,她还是进不了角色。于是林农就跟田烈商量更换演员的事宜,这时田烈就提出,“如果要换,就换成王晓棠,她一定能行”的建议。
而王晓棠也的确通过《边寨烽火》这部电影,再次展现了自己精湛的演技,并在第十一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青年演员奖。
不过在此我想说的是,田烈不仅是王晓棠的恩师,拥有一双慧眼,而且他的“变脸”功夫更加了得。他所扮演的梅普山官,无论是扮相还是神态特征,都完全脱离了萧五的状态。你丝毫看不出,他就是《神秘的旅伴》中的那个萧五。
然后在1958年,他在电影《古刹钟声》中所扮演的老和尚,更加令人过目难忘。
这个将自己伪装成“和尚”的土匪高旅长,笑里藏刀,居心叵测。
面对王科长时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
然而转身,就露出凶残的真面目。
有多少小朋友,在看过了这部电影里田烈的表演之后,从此留下了童年阴影?
短短的三年时间,田烈就为我们呈现了好几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从好色的土匪,到憨厚的炊事员,从沉稳的梅普山官,再到阴险的老和尚,田烈所扮演的角色,跨度极大。
但他却将每一个都塑造得真实、生动、鲜活、可信。
所以,田烈不是“剧抛脸”,那么谁是谁?
除了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这些角色外。
他还在《龙须沟》中演过恶霸黑旋风、在《英雄司机》中演过调度员、在《怒海轻骑》中演过副团长、在《花好月圆》中演过老农民等。
全都展现出了他“演啥像啥”的深厚功力。
其实田烈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经在演艺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1943年,他曾加入国军新一军三十八师“鹰扬剧团”。那时他已是少校演员。跟随部队远征缅甸、印度等处。抗战胜利后,他奉调回国来到了长春。
而他的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人生磨难,埋下了伏笔。
二、田烈是山东肥城人。
他1911年2月出生于肥城湖屯镇西穆河村的一个富裕的商人之家,原名叫田树炎。
因为从小爱看戏,所以他跑遍了泰安、济南等地的戏园子。久而久之,他也喜欢上了表演,如果有上台机会,哪怕是出演小角色,他也乐此不疲。
1928年,17岁的田烈,进入山东省教育厅在泰安岱庙前创办的“民众剧场”学戏,并在京剧《捉放曹》、《华容道》以及话剧《湖上悲剧》中出演角色。1929年6月,“民众剧场”改名为“山东省立实验剧院”。这是山东最早的话剧团体。田烈、崔嵬、魏鹤龄、陶金等,都曾是该院的学生和演员。
1930年,山东实验剧院因经费短缺而停办,田烈等学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演艺生涯。他先是和同学到北平,演出过话剧《名优之死》,然后又到上海、南京等地参加演出。这期间他加入左翼进步戏剧组织,演出了大量进步剧目。
1936年,田烈和崔嵬等同学一同来到上海,得到了在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生死同心》中出演囚犯的机会。
电影《生死同心》剧照
《生死同心》由应云卫执导,袁牧之、陈波儿等主演。田烈和崔嵬因为这次拍摄,对电影有了初步认识。
1937年1月,崔嵬乘太古轮离沪北上,并于这年4月参加了北平各校民族解放先锋队在香山组织的活动,和张瑞芳联合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一举成名。而田烈呢,则留在上海,继续在朱石麟执导的电影《新旧时代》中出演了仆人这个角色。
这时的田烈虽然初出茅庐,但他的表演却层次分明。他只是外形条件不算突出,所以不能以“小生”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
抗战爆发后,田烈加入到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在街头演出
这支宣传抗日的队伍由洪深担任队长,金山和田方担任副队长。从上海出发时有14人,冼星海、张季纯、田烈、贺路、白露、王莹、欧阳红缨、熊塞声等都在其中。他们出发时宣誓:我们14人同生共死,为中华民族解放,誓死不屈!
他们从上海出发,一路辗转,先后前往洛阳、郑州等地进行演出。然而这年12月,演剧二队到达武汉后开始兵分两路。田烈跟随金山进入到了中国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先后出演《白云故乡》、《火的洗礼》、《青年中国》、《日本间谍》等电影。
这时的田烈,虽以出演配角为主,但所扮演的角色,却都人各有貌。
1943年,32岁的田烈,加入到了国军新一军三十八师的“鹰扬剧团”,并被授予少校军衔。不久,他就随团奔赴前线,远征印缅。
国军新一军曾被誉为国军战力之最,曾在抗日战争中创下辉煌战绩。而新一军三十八师的“鹰扬剧团”,也同样名角荟萃,声名远播。
这支王牌部队作为远征军在进驻印度和缅甸时曾立下赫赫战功,打得日军节节败退。
但抗日战争结束后,这支王牌军却因为名声太过强大,而遭到老蒋的忌惮。它又被派往东北战场,与我军正面相遇。当时在我军流传着“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军”的口号。
虽然新一军很厉害,但我军士气更高。再后来老蒋又将新一军的军长孙立人调离,安排潘裕昆接替孙立人,这一举措,更加加速了新一军的灭亡。
田烈也随军来到了长春,但他很快就认清了形势,从国军队伍中退了出来。1947年他来到北平,找到了老领导金山,进入“中电”三厂做演员,又先后出演了《粉墨筝琶》、《满庭芳》、《深闺疑云》、《神出鬼没》等影片。演技愈发精湛。
新中国成立后,田烈听从组织安排,让去哪儿就去哪儿,让演什么角色,就演什么角色。
1950年,他先在老领导田方担任团长的北影厂演员剧团担任演员,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 中出演过行辕军官、在《新儿女英雄传》 饰中出演过申财主、在《一贯害人道》中出演过匪专员等角色。
田烈(四排左五)在北影期间
1955年,北影厂演员剧团一分为二,一部分演员前往东北电影制片厂,田烈也在其中。继而又呈现了《神秘的旅伴》中的萧五、《古刹钟声》中的老和尚、《锡城的故事》中的刘德才、《云雾山中》中的焦王、《换了人间》中的魏大爷、《万木春》中的龙四海、《铁道卫士》中的九宫道主、《锦上添花》中的老怀表等我们所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
在长影厂,田烈迎来了他演艺生涯的创作高峰期。
许多影迷因对他的演技佩服有加,而记住了他。
他收获了许多荣誉.
但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三、1966年,田烈因在年轻的时候有过加入国军文工团的经历,所以被“揪”了出来。
电影当然是不能再继续拍了,而且他还被安排到吉林延边地区的偏远农村,进行劳动改造。
当时田烈已经50多岁快60岁的人了,身体因多年遭迫害而疾病缠身。并且他所在的地方,生活条件比较恶劣,生了病也无处可看。慢慢地,他的病就越来越重。和他一起下放到农村的老伴,看着日渐消瘦的田烈,既心痛,又无计可施。
1975年,田烈和老伴回到了长春,并办理了退休手续。
然而没想到,刚退休不到两年,他就撒手人寰了。
1977年10月19日,田烈因病去世,享年66岁。
田烈是凭借他的演技而赢得我们尊重的好演员。
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曾为抗战做出过贡献。
成为长影厂演员后,又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凭借真心真情,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但他却只活到66岁。
而且从1966年起,有十几年的时间,他就没有机会再拍戏了。
这对于一位爱戏如命的好演员来说,怎不令人感到遗憾呢?
亲爱的朋友们,以后,当我们再次说到“剧抛脸”这个名词的时候,大家会不会想到田烈这位演员呢?
我觉得他就是那种,你不看演员表,都反应不过来:哎呦,原来那些相貌各异的角色,都是由他一个人所扮演的啊?
好吧,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如果让我们每人说一个田烈的代表角色,大家会觉得是哪一个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