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局势出现变化,面对巴基斯坦的朋友,还能硬撑多久?
先看清楚今天的局面:巴基斯坦身后站着中国、土耳其,甚至伊朗隐隐也在靠近;而印度呢?美国口头鼓励、以色列冷眼旁观,实际一个帮手也没有。
这才是所谓“1:3”格局的根本逻辑。
首先是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的传统合作伙伴,中国的表态可谓直截了当。王毅外长在危机初期就同巴方通话,明确支持巴基斯坦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反对任何挑衅性动作。
对于印度来说,中国这份力挺简直是釜底抽薪。尤其在边境摩擦屡次升级之后,印度深知一旦中巴联手,自己根本无力分身。
紧接着是土耳其。
这一次,土耳其的支援来得又快又狠。就在几小时前,土耳其的一架C-130运输机抵达巴基斯坦,带来了大量反坦克导弹与无人机精确制导弹药。
要知道,这可不是嘴上喊两句“支持”,而是真刀真枪地送装备。而且在地缘战略上,土耳其一向野心勃勃,如今趁着局势混乱大举介入,显然是打算在南亚插上一脚。
对巴基斯坦而言,土耳其的支援无异于雪中送炭,让其在军力、装备和士气上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再来看伊朗。虽然伊朗目前采取的是调停姿态,没有明确选边,但不要忘了:伊朗与巴基斯坦在宗教、地缘和战略利益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伊朗高层已经与印巴双方通话,表面上劝和,实则为自己在南亚局势中博取发言权。至于最后倒向哪边,时间一到自有答案。
但可以确定的是,伊朗绝不会让印度在中东版图上顺风顺水。
于是我们看到,原本貌似模糊的局势瞬间清晰成型:巴基斯坦+中国+土耳其+潜在伊朗,对上印度孤军奋战。
而印度方面呢?原本还指望美国、以色列出手相助。结果,特朗普直接表态:希望印巴自己解决冲突,美国不会介入。
以色列那边,更是连场面话都懒得说。
所谓“美国战机飞来印度”、“以色列支援空军”全是印媒自嗨。到头来,莫迪政府才发现,真正开战时,没有一个盟友愿意为印度冒险。
俄罗斯的“中立”如果说巴基斯坦成功组团是局势变化的第一步,那么俄罗斯的微妙动作,则彻底打破了印方最后一丝幻想。
表面上,俄罗斯始终强调自己与印度有着传统友谊,在武器采购上,印方更是俄制装备的大买家。按理说,这种情况下,莫迪理应能指望俄罗斯在关键时刻偏向自己。
但现实是,俄罗斯选择了“中立”,而且是极为聪明的中立。
日前,俄罗斯副外长维尔什宁主动邀请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洪磊会面,讨论“地区反恐合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所谓反恐,不过是为印巴冲突定下基调。
这场冲突的根源是恐怖主义,不该扩大成国家战争。
这一招,既响应了巴基斯坦方面提出的“希望中俄调查恐袭真相”的要求,也避免了直接得罪印度。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中国联手,俄罗斯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了“调停者”的角色,而非冲突任一方的支持者。
这套操作,可以说是典型的俄式外交手腕:
表面上,继续跟印度保持传统盟友关系,不撕破脸;
实质上,通过中俄合作,将局势引导向反恐范畴,限制印度借题发挥;
额外收获:拉近与中国的关系,在亚洲事务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对莫迪而言,这无疑是沉重一击。毕竟,在南亚局势全面吃紧时,连最铁的传统朋友都开始玩平衡,印度还能指望谁?
莫迪政府还能撑多久?回过头来看今天的局势,不禁要问:莫迪还能撑多久?
从战略层面说,印度几乎已失去所有可以博弈的空间:
军事上,面对巴基斯坦的正面防守、土耳其的装备援助、中国的战略震慑,印度一旦贸然开战,注定两线受敌,腹背受压。
外交上,原本想拉拢美国、以色列、俄罗斯形成三角支援,如今只剩口头安慰;连一向死忠的以色列都选择了沉默。
舆论上,印媒虽极力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但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克制”,而非“声援印度”。
更糟的是,莫迪政府内部压力也在急剧上升。经济困境尚未解决,社会撕裂愈发加深,若在南亚局势上再遭挫败,莫迪本人及其党派的统治地位,恐怕也将动摇。
而与之对应的,是巴基斯坦正在悄然积聚优势。中国、土耳其、伊朗,甚至俄罗斯这样的重量级玩家,都或多或少站在了有利于巴方的位置。一场局部冲突,已经演变成一场地区格局的重塑。
总结一句话:今天的印巴冲突,不再是谁打一场仗就能解决的事;而是,谁能在这场综合博弈中活下来。而眼下来看,莫迪政府的每一步,都是向绝境更进一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