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小木:海清彻底辍学,小凤爸爸公开说出实情,直言在外上班!
十七岁少年放下扳手擦汗时,湖南乡下的老屋里飘着柴火饭香。半年前还在短视频里穿着崭新校服的海清,这会儿正跟着外公学修农具。这个在父母千万粉丝见证下长大的孩子,人生轨迹突然拐了个弯,把原本规划好的飞机维修专业抛在脑后,转身扎进了工厂车间。要说这事还得从去年夏天说起。当时小木两口子拍的那条视频我记忆犹新,镜头前夫妻俩拿着重庆那所职校的招生简章,把"修飞机"专业说得头头是道。9800块的学费不算便宜,但想着孩子将来能考大学还能当兵,评论区里叫好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谁成想过完年再看,孩子已经跟着老师傅在学车床了。这事儿让我想起老家表弟的经历。当年他中考分数刚够普高线,家里为选职校还是打工吵翻了天。最后选了汽修专业,结果三年下来连发动机都没拆明白,倒是跟着亲戚装空调练就了一身爬楼的本事。现在月入过万,逢人就念叨:"早知道直接当学徒,还能多挣三年钱。"
小凤家的情况更复杂些。四个孩子四个样,大儿子在湖南跟着外公外婆,两个小的跟着妈妈在湖北。去年把老大接来湖北上学,本想着能团聚,结果孩子没待几个月就跑了。这事要搁普通家庭,可能就关起门来解决,可架不住千万网友天天盯着看。要说现在的家长真不容易,选学校比点菜还难。职业学校听着是条出路,可到底学不学得到真本事?就像我邻居老张家闺女,学了三年的幼师专业,毕业才发现幼儿园要的都是本科生。最后在商场卖化妆品,她说接待顾客和哄孩子其实差不多,都是要耐心。
工厂当学徒这事吧,老一辈人最看得开。我二叔常说:"我们那会儿十六七岁进厂,师傅拿扳手敲出来的手艺,比现在大学生还吃香。"话是这么说,可现在的工厂早不是当年的样子。上个月我去开发区转悠,看见数控机床的操作工都得会编程,老师傅戴着老花镜学电脑,那场面看着心酸又好笑。小凤爸爸说的"工厂能学更多",这话细琢磨挺有意思。老爷子种了一辈子地,可能觉得亲手摸得到的技术才踏实。就像我丈人总嫌弃我办公室工作:"对着电脑能种出粮食?"可要真把城里孩子扔到流水线上,怕是连螺丝往哪边拧都得分半天。
这事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有人说职校就是混日子,毕业证还没厂牌好使;也有人现身说法,说自己就是职校出来的,现在管着二十多人的维修队。要我说啊,关键还得看孩子是不是那块料。就像炒菜,有人看菜谱就能成厨子,有人得把手烫几个泡才开窍。看着海清在外公家忙前忙后的样子,倒让我想起自家小子。去年暑假非要跟同学去奶茶店打工,结果三天就被烫了两次手。回来蔫头耷脑地说:"还是读书轻松。"所以说啊,让孩子吃点苦头未必是坏事,自己撞过南墙才知道哪条路适合。
小凤两口子现在怀着老四,估计也顾不上太多。多子女家庭都这样,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我同事家三个孩子,老大天天上辅导班,老三直接放养,结果现在老三的体育特长反而加了中考分。这事谁说得准呢?说到学费这事,9800块在城里可能就够俩月补习班钱。可要是在工厂当学徒,包吃包住还能拿点零花钱。我表嫂算过账:"三年职校少说花五万,不如直接去汽修厂,三年能攒下三万。"这话也就私下说说,当着孩子面还得鼓励读书。
现在刷短视频经常刷到各种育儿经,看多了反而迷糊。有的专家说要尊重孩子选择,有的老师说必须坚持上学。要我说啊,过日子哪有标准答案?就像我家那口子总唠叨孩子该考公务员,孩子偏要开直播,现在粉丝比我还多,上个月给他妈买了金镯子。海清这事说到底,就是普通老百姓家的现实选择。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读书,可放弃学业又怕耽误前程。我老家堂哥当年没考上高中,现在开着挖掘机在工地干活,去年在县城买了房。他说:"要是当年硬着头皮读高中,现在可能还在送外卖。"
看着小凤家热热闹闹的视频,突然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没有滤镜里的完美人生,只有磕磕绊绊的摸索前行。就像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职业规划,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孩子选择多了,烦恼也跟着多了。这事让我想起村头老李家的孙子。去年中考失利,家里送去学美发,结果孩子有天赋,现在成了网红造型师。上次回村看见他给老太太烫头,那架势比电视里的明星还专业。所以说行行出状元,这话真不是哄人的。
说到底,教育这事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有人穿着职校的布鞋跑得飞快,有人套着高中的皮鞋磨出血泡。咱们当家长的,能做的就是多备几双鞋,孩子走着走着,总能找到自己的路。
各位看官家里有没有正为孩子上学发愁的?或者您身边有没有类似海清这样的孩子?欢迎在评论区唠唠,没准您的经验就能帮到别人。要我说啊,养孩子这事儿,就跟种庄稼似的,急不得恼不得,该浇水时浇水,该晒太阳时晒太阳,剩下的,就看老天爷赏不赏饭吃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