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勉:涉嫌气死明仁宗,得罪大太监王振,三进监狱,为何能善终

墨初写史 2天前 阅读数 12 #历史

1425 年,明仁宗朱高炽不知怎的,病情陡然加重。都已虚弱得快不行,躺在病床上时,仍满心怨愤地跟大臣讲:那李时勉,竟敢在朝堂之上羞辱我!

就在那一日的夜里,朱高炽溘然离世。夜幕笼罩之际,他的生命走向了尽头,悄无声息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一切都在夜色中画上了句号。

朱瞻基登上皇位后,听闻了此事,顿时火冒三丈,当即就下令要将李时勉斩首。

在形势极为紧迫之时,李时勉讲出一番话。这番话巧妙地化解了朱瞻基的愤怒情绪,甚至让他瞬间由怒转喜,紧接着便恢复了李时勉的官职。

这李时勉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把朱高炽气得不轻?他到底做了啥,让朱高炽如此大动肝火,这里面定有缘由。

他究竟跟朱瞻基讲了啥,竟能让局势瞬间从危急转为安稳?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话语,扭转了看似不利的局面?

今儿咱们讲讲这么一位老臣,他历经七个朝代更迭,三次身陷囹圄,还得罪过三位皇帝。但就这么一位,最后竟能安然离世,一生忠直,实在让人惊叹。

【01、寒门学子】

李时勉本名李懋 ,“时勉”是其表字。古时,有些人不凭本名,却靠表字为人熟知,像广为人知的唐伯虎,他真名是唐寅 ,“伯虎”才是表字。

李时勉所经历的情形就类似于此。他当时的状况,与这类情况有着相似的特质,呈现出一种与之相符的态势,具体而言,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形之中。

他降临人世之际,大明王朝刚立6年。按如今的说法,像他这拨人,那可就是新生的大明王朝妥妥的未来之星,承载着这个新兴王朝往后的希望。

那会儿,对于寒门子弟来说,科举是踏入仕途的绝佳办法。李时勉五岁便开始启蒙念书,自幼学习就特别勤奋。天气寒冷时,他就拿被子裹住脚,塞进桶里,仍旧坚持学习。

朱棣即位次年,历经二十余载刻苦攻读的李时勉,成功考取进士,就此踏入官场,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旅,告别寒窗岁月,迎来新的人生阶段。

李时勉性格坚毅且刚直,甚至带点认死理的劲儿,一心怀揣着以天下为担当的抱负。然而,这般心性却致使他在仕途之路上,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02、惹怒朱棣,一进监狱】

1421 年,在明朝的历史进程里,堪称风云变幻的一年。彼时,各方势力交织,各种事件频出,整个王朝就像置身于风暴中心,局势瞬息万变,对明朝发展影响深远。

头一年,朱棣没听大臣们劝阻,执意将明朝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哪成想,才过了没几个月,那刚建好还不到百日的三大殿,就被一场大火给烧了。

紫禁城里最关键的建筑当数三大殿。明朝那时候,特兴“天人感应”这套。碰上旱灾、涝灾或者地震,皇帝就得琢磨,是不是自个儿哪做得不对,惹得老天爷降下惩处了。

三大殿初建便遭焚毁,这等重大变故,让众人内心惶恐不安。大家私底下纷纷揣摩,觉得这或许是上天发出的警示,觉得北京不应成为明朝的都城。

即便朱棣铁了心认定北京得为都城,心里也还是发怵。他赶忙让大臣们上奏章,讲讲自己有啥过错,想着通过这法子,重新获得上天的认可。

性格刚直的李时勉,旋即上奏,条理清晰地列出15条建议。里头有一条,直指朱棣十分在意的事——不该大兴土木营建北京城,可见李时勉直言不讳,不避忌讳。

要知道,当年营建北京城,花费实在太过巨大,老百姓负担重到难以承受,日子过得紧巴巴,都快沦落到要靠啃树皮为生了。

此次众人上书,多数内容都在反对迁都,朱棣一看便火冒三丈。瞧见李时勉的谏言,依旧是那套老掉牙的说辞,朱棣顿时脸色一沉,猛地将奏折重重甩落在地。

没过多久,朱棣的火气渐渐下去了。他重新拾起那份奏折,接着往下看,只见李时勉写着,不能让那些从外国来进贡的人,在朱棣身旁聚居。

奏折“唰”地又被甩出去。朱棣一心期盼大明王朝能引得万国来朝拜,展现无上威严,哪能容得下这般话语,自然是怒而扔折。

没过多久,朱棣再次一声不吭,俯身将李时勉所呈的奏章拾起。

经他查看,李时勉所提15条建议里,有两条着实不称他意。但余下那些,分析精准到位,切中关键要点,很有一番道理,让他不得不另眼相看。

随后,李时勉所提的诸多建议,纷纷得以落地施行。那些建议涵盖多个方面,在实际中发挥作用,推动着相关事务向前发展。

不过,其中有两条,要是被朱棣瞧见,定会怒火中烧,这两条是不包含在内的。

不多时,李时勉遭人恶意陷害,稀里糊涂就被投入监狱,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里,足足被关押了一年有余。

史书中未明确表明,李时勉入狱与那次谏言反对迁都存在何种直接关联。然而,其入狱的时机,着实巧得很,很难不让人将二者联系起来。

朱棣一下令,谁敢再提迁都这事儿,定严惩不贷。之前那批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更是被他用各种法子狠狠整治,谁都别想逃过处罚。

史书未明确指出李时勉遭诬陷的缘由,极有可能是朱棣故意拿此事做文章。也许并无确切事由,纯粹是朱棣借由某个契机,对李时勉进行无端指责。

【03、“气死”朱高炽,二进监狱】

李时勉入狱超过一年,多亏“三杨”里头的杨荣出面保荐,这才得以恢复原本官职,从狱中解脱,结束了那段牢狱时光。

两年光阴一晃而过,朱棣离世,太子朱高炽登上皇位。甫一即位,他便昭告众人,要大力拓宽进言途径,积极鼓励大臣们诚恳接受谏言,广纳良策。

性格刚正的李时勉,竟将这话实实在在地当了真。他为人一向耿介,听到那番言语,便毫不迟疑,打心底里信以为真,丝毫没去多想背后的弯弯绕绕。

他把诸多建议毫无保留地呈于奏折之上。其用词太过犀利,直击关键,气得朱高炽够呛。

朱高炽即刻在便殿召见李时勉,一脸严肃地质问他,奏折上那些话语究竟是何用意。

哪怕面对皇帝,李时勉也毫不退缩。答辩时,他理直气壮,坚决不低头。这可把朱高炽给气坏了,当即命武士拿着金瓜去揍他。

李时勉在宫殿里遭罪,三根肋骨硬生生被打断。当他被人从宫殿抬出时,气息微弱,生命垂危,命悬一线,随时都可能丢了性命。

朱高炽瞧李时勉那倔强劲儿,就没打算放过他。直接把李时勉调任为交趾道御史,还给他安排任务,要求他每日审查一桩案子,并且得呈上一份报告。

身负重伤的李时勉,每日硬撑着上奏。过了三日,朱高炽怎么等也不见李时勉改变说法,没了耐心,一怒之下,将他直接丢进了锦衣卫的大牢中。

照常理,李时勉三根肋骨折断,浑身是伤,身处狱中还没法找大夫医治,这种情形下,想要活着从监狱走出去,着实困难重重。

恰在此时,一位锦衣卫千户前来这座监狱巡查。他目光扫到李时勉,顿时神色大变,脸上满是惊愕,显然被眼前所见惊到了。

有个锦衣卫千户,往昔受李时勉厚恩。为报恩,他不惧忤逆皇帝,悄悄唤来郎中给李时勉治伤,又设法寻来海外的特效疗伤药,对李时勉精心照顾,处处细致入微。

如此一来,李时勉在那阴森的监狱中,好歹将性命留存了下来。虽身处牢狱这般恶劣之地,却万幸没丢了小命。

就在这个时候,朱高炽正卧于病床之上,身体极度虚弱,生命迹象愈发微弱,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他最后的生机吹散。

他生来体型富态,在太子之位上,遭人压制长达二十载。好不容易熬到登基,如同挣脱束缚,一下子放纵起来,整日沉浸在歌舞声色之中,尽情享受。

在与李时勉碰面后,他瞬间气得火冒三丈,仿佛怒火一下子涌到心头。这股怒气来势汹汹,没过多长时间,他的身体状况便急转直下,病情愈发严重,已临近生命垂危的地步。

快不行的时候,朱高炽心里还记恨着李时勉。他一脸恼怒,对身旁关系亲近的大臣抱怨:“李时勉那家伙,竟敢在朝堂上公然羞辱我!”

就在说出这话的当晚,朱高炽便溘然长逝。白日话语犹在耳畔,可夜幕降临之时,他却骤然离去,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据史料记载,发病前,朱高炽一直正常履职,身体看着毫无异样。可谁能想到,这一病,短短3天,他便离世,实在让人唏嘘。

他究竟因何去世,始终是个谜团。从他临终之际对李时勉的态度推断,李时勉所上的奏书,就算不是致使他发病的直接缘由,起码也是关键的引发因素。

要知道,朱高炽身形臃肿,以明朝当时的医疗水平,他在情绪极度激动时引发心脑血管方面的病症,这其实是极有可能且较为平常的事。

李时勉这人,行事风格似乎有把皇帝气得不轻的迹象,仿佛其言行间总有着能引发皇帝愤怒的缘由,让人觉得他好像具备那种让皇帝被气得够呛的“能力”。

【04、朱瞻基问罪,官复原职】

朱高炽驾崩后,其子朱瞻基登上皇位,他便是历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开启了明朝一段新的统治时期,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独特印记。

朱瞻基那叫一个忙得不可开交。从南京一路躲开二叔朱高煦的围追堵截,赶回京城登基。刚坐稳皇位,又得应对朱高煦起兵造反,还得亲自率军出征。忙得晕头转向,根本无暇顾及监狱里的李时勉。

一年光阴悄然而逝,才有旁人在朱瞻基跟前,把李时勉的事儿说了出来。

朱瞻基听闻后,瞬间怒发冲冠,当即命人将李时勉五花大绑押来,打算自己亲自过问此事,那气势仿佛要将对方生吞活剥。

使者一走,朱瞻基心里那股气啊,蹭蹭往上涨。越琢磨越火大,当即又差人去传新指令:别让这人来面见我,径直拖去西市砍头。

但第二拨使者,却是从端西边儿的旁门离开的。他们没有走正门,而是选了这个相对隐蔽些的旁门出发,踏上行程。

头一拨来的使者,把李时勉捆着,从端东旁门带了进来。

两队人马,一拨在东,一拨往西,就这么错开了。结果呢,李时勉稀里糊涂地,阴差阳错间,竟被人给绑到朱瞻基跟前了。

朱瞻基大老远瞅见李时勉,立马手指着他一顿臭骂:“你这小小臣子,竟敢冲撞先帝。究竟跟先帝说了啥?赶紧如实招来!”

李时勉直直跪在那儿,简单说了两句。刹那间,朱瞻基原本平静的脸色,犹如风云突变,瞬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讲道,居丧守孝期间,不宜亲近妃嫔;对皇太子而言,身边之人也不应疏离。如此,方能符合相应的规矩与情理,于情于理皆有其必要性。

按规矩,处于谅暗期间不宜与妃嫔过于亲近。也就是说,朱高炽正守孝呢,此时不应跟嫔妃有亲密之举,更不该对她们有所宠幸。

那会儿,朱高炽的老爹朱棣离世尚不足一年。长久处于压抑状态的朱高炽,连守孝期满都等不及,就急不可耐地与后宫的嫔妃们亲昵相处。

在古代,这般行为被视作不孝。明朝皇帝向来宣扬“以孝治天下”。像这种情况,对朱高炽的声誉损害极大,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下,这无疑是严重影响他名声的负面因素。

要知道,朱高炽身形极为臃肿,连骑马都无法做到,行走还得有人搀扶。就他这身体状况,若在后宫不加节制,过度沉溺声色,对身体的损耗那可太大了。

李时勉将朱瞻基以及其他大臣心里想却没胆对朱高炽讲的话,一股脑儿全给说了。他替这些人表达出了那些平日里憋在心里、不敢直言的话语 。

从“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来看,就是说朱高炽不应该让身为皇太子的朱瞻基,从北京远赴南京。当时的情形下,让太子离开北京前往南京这一安排并不妥当。

这一下,正好戳到了朱瞻基心里最不愿提及的地方,仿佛一把锐利的箭,直直扎进他内心深处那块敏感地带,触及了他难以言说的隐痛。

朱棣将都城迁至北京后,不少人表示反对,强烈提议把都城重新迁回南京。朱高炽虽未敢明言,但在他内心深处,其实也认同将都城迁回南京这一主张。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随即将北京改称为“行在”,也就是皇帝临时落脚之地,同时又把南京再度定为京都,完成了都城称呼的一次重要调整。

当时,南京宫殿尚未整修好,朱高炽便暂且留于北京。他以南京地震,需太子前去镇守为理由,安排朱瞻基先行奔赴南京,为之后各项事务开展打前站。

然而,朱瞻基既无意离开北京,对于将明朝都城迁回南京一事,同样不乐意。在他心里,北京的地位已然稳固,并不愿轻易做出都城迁移的改变。

他“噗通”一下在朱高炽跟前跪下,涕泪横流,一个劲儿苦苦央告,求朱高炽能把他留下。可朱高炽面色不改,对他这般哀求丝毫没有心软的意思。

谁能料到,朱瞻基满心不情愿地刚到南京,连落脚安顿都还没完成,便骤然听闻朱高炽重病离世的消息,事情来得如此突然,令人猝不及防。

他历经长途奔波,从远方匆匆赶回北京准备登基。在这归途中,还得提防二叔朱高煦派人半路截杀,一路危机四伏,状况极其凶险。

听闻李时勉往昔曾替自己仗义执言,朱瞻基心中那股烦闷,多少消散了些,情绪也稍觉舒缓,不再如之前那般郁塞。

朱瞻基示意李时勉接着讲。李时勉不慌不忙,将奏章里所写内容,有条有理地逐一陈述。

朱瞻基听着,不住颔首。在他看来,李时勉这番言论,那叫一个在理,每一句都仿佛说到了他心坎儿里,实在是让人不得不认同。

他看着李时勉,诚挚说道:“你堪称不折不扣的忠臣呐,一路走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即刻恢复李时勉原任官职。

第二拨奉命去将李时勉拉出去斩首的使者,四处寻人不着,只能回去复命。可等他们回去,竟惊见李时勉已穿戴好官服,稳稳站在皇帝身旁。

【04、得罪王振,学生请命】

朱瞻基驾崩后,太子朱祁镇登上皇位,此人便是历史上的明英宗。他接过皇权,开启属于自己的统治时期,正式登上明朝的政治舞台。

朱祁镇对大太监王振极为宠信,尊称其为“先生”。王振在朝堂权势熏天,能影响皇帝的决策,宛如只手遮天。大臣们纷纷谄媚,讨好地称他为“翁父”。

李时勉可不在那些对王振阿谀奉承的大臣之列。那些大臣一门心思讨好王振,而李时勉却截然不同,他并未参与到这种谄媚行为当中。

有回,王振到李时勉掌管的国子学巡查。李时勉没把王振当回事,就按平常接待一般宦官的标准来,态度颇为冷淡,礼数上也仅是平平常常。

平日里处处被人簇拥、趾高气昂的王振,哪能忍下这口气,瞬间心生怨恨,盘算着报复李时勉。他四处搜罗李时勉的把柄,可费了半天劲,啥也没找到。

李时勉这人,那正直劲儿简直没话说。他为人刚正不阿,行事坚守原则,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始终秉持正直的本心,毫不退缩,这般正直的品行令人钦佩。

然而,王振终究寻得了整治李时勉的契机。他一直暗中留意,终于等到了一个能让李时勉不好过的时机,准备对李时勉动手脚。

一回,有人折了国子监藏书阁前一棵树的树枝。王振听闻,当即借口李时勉擅自砍伐官树,领着一帮人,扛着枷锁,威风凛凛地杀到国子监。

那时,李时勉正专注给学生批卷子呢。瞧见气势汹汹的王振,他没丝毫慌乱,有条不紊地批完,还当场公布学生成绩,这才不紧不慢起身走出,坦然面对着王振。

李时勉为人刚正不阿,在学生群体里声望颇高。学生们瞧见自家先生遭受如此待遇,瞬间就像热油锅里滴了水,一下子喧闹沸腾起来。

千把人聚集起来,一同赶到皇宫门前,扯着嗓子大声叫嚷,强调李时勉遭受了冤屈,那呼喊声震得空气都仿佛在颤抖。

瞧见这般阵仗,王振瞬间没了胆气。那阵仗来势汹汹,让王振原本的底气一下子泄了个精光,整个人都怯懦起来,不复之前的强硬模样。

就在此时,国子监助教李继,此人曾受李时勉帮扶。他找到孙太后的父亲孙忠,将事情一五一十告知,恳请孙忠出面施以援手,把李时勉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孙忠将此事告知孙太后,孙太后旋即又向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传达。

朱祁镇旋即下令,将李时勉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宣告其无罪,即刻恢复自由之身。

李时勉头回入狱后,得杨荣举荐才重获官职。二次身陷囹圄,靠曾帮过的锦衣卫千户暗中助力,于狱中保命。第三次坐牢,则是他教导的学生与帮过的助教齐心,才把他从狱中解救出来。

从这些事儿能发现,李时勉这人特热心肠,帮人不遗余力,在周围人中很吃得开。所以每逢他遇到难处,总有人毫不犹豫伸出援手,这和他平时乐于助人攒下的好人缘分不开。

【05、土木之变,悲痛去世】

1447 年,已至古稀之年 73 岁的李时勉,多次向朝廷递折子,盼能告老还乡。最终,明英宗朱祁镇应了他的请求,批准其退休。

他动身回故乡时,将近三千人前来为他送别。众人一路跟到船上,目光紧紧追随着船只,直至船渐行渐远,大家才满含不舍,缓缓离去。

可就在李时勉安享晚年之际,一桩惊天大事骤然降临。瓦剌侵犯边境,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率军出征,谁料在土木堡遭遇大败,竟被敌军俘虏,这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向了李时勉。

满心忧虑的李时勉,虽已远离朝堂,却始终心系国家百姓。他让孙子李骥赶赴北京,向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上书,建议“操练兵马,亲近贤能,远离奸佞,表彰忠义”,还恳请将被俘的朱祁镇接回。

朱祁钰在北京坚守御敌,成功击退瓦剌后,专门下旨对李时勉予以褒奖。可让人惋惜的是,当这道圣旨下达时,李时勉已然离世,未能亲领这份荣誉。

他没等到明朝边境再度恢复安宁,这边朱祁镇就从瓦剌返回了。边境局势尚未平稳,朱祁镇已结束在瓦剌的日子回归,而他却无缘见证边境重归太平之时。

必须承认,这实在是个极大的惋惜。此次情形,未能达成预期,留下这般重大的遗憾,着实令人心生感慨。

【06、写在最后】

李时勉生于朱元璋在位时,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七位帝王。他先后得罪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还冲撞了权倾朝野的宦官王振,三次被投进大牢。

若不是运气极佳,他恐怕早已命丧监狱之中。凭借那难得的好运,他才得以从监狱的重重危机里脱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骨子里的坚毅与耿直,始终未曾有过哪怕一丁点儿的变动,就如那亘古不变的磐石,坚守着自己的特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曾动摇。

在《明史》里,对他这般评价:性格刚直坚毅,心怀壮志,毫不犹豫地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他终其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在对这句话的含义予以解读。从日常点滴到重大抉择,每一步行动皆为注解,将此句话的意义以实际行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墨初写史

墨初写史

欢迎关注!